韓冰 許偉
做“減法”式的分拆出售及并購重組將涌現,并購也將不再單純針對企業整體,轉而重點關注有價值的資產或業務,這種轉變將有助于提升社會整體的資源配置效率
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我國由計劃經濟全面轉入市場經濟,非公經濟重回歷史舞臺,現代經濟體系逐漸構建起來,但綜觀國內各行業,不少處于低水平、重復建設的惡性競爭與發展循環中,整體缺乏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賴以生存的仍然是成本優勢和模仿能力。此種模式已然遇到環保、資源、能源、國民福利等多方面的瓶頸,也制約著國家競爭力的進一步提升,經濟結構調整勢在必行。在這次歷史性的轉型中,將涌現眾多階段性的投資機會,并購首當其沖。
并購能帶來什么
對于同業并購來講,并購能夠比單純內生式發展更為迅速的擴大產能規模,提升生產、研發等方面的規模經濟效益,降低成本;并購也能夠幫助企業快速進入新的市場、獲得新產品、技術或管理經驗。
而對于多元化并購而言,并購能夠使企業迅速拓展產品線甚至進入全新的業務領域,構建更為合理的收入和利潤結構,提升抗風險能力。
并購是一種高階的商業運作,其發展需要產業基礎,也需要制度和服務軟環境相配套。現階段,這些條件已大體具備,并購交易漸成常態,也會反過來促進并購環境的進一步改善。
跨境并購機會
跨境并購將成為本土企業國際化進程的重要加速器,這也是中國經濟融入全球一體化趨勢的必然。近幾年,國內流動性充足、全球性金融危機導致大量西方企業陷入困境等因素也在客觀上刺激了跨境并購膨脹式發展。通過跨境并購交易,本土企業有望在傳統產業、新經濟領域分別實現突破。
實現產業結構調整。老齡化趨勢加劇,人口紅利逐步釋放殆盡,對中國制造業來說,單純依賴廉價勞動力的時代即將終結。事實上,印度、越南等發展中國家在勞動力成本方面已較我國形成顯著優勢,紡織、制鞋等勞動力密集型制造業已開始外遷。國內制造業未來將轉而依托資本、技術、生產效率、政治及經濟穩定性等方面的綜合優勢,與此相對應,制造業需完成結構調整與升級,中高端技術裝備、航空航天(特別是通用航空)等資本、技術密集型制造業將成為下一輪并購與產業轉移的熱點,上游核心元器件供應商、擁有某方面領先優勢的同行業者均可成為收購標的。
“獵取”新技術。獲得先進技術是實施并購的重要目標,在高科技及新經濟領域,這種目的性更為明顯。由于意識形態的差異,我國在同步獲取全球領先技術方面受到很大限制,但是技術的滲透和轉移是一種必然,中國企業特別是相對更為靈活的民營企業仍然有很多機會通過直接或間接的并購交易獲取新技術。把觸角伸出去,重點關注硅谷、以色列等技術創新圣地的熱點,搶先布局、借力起飛,這種模式值得考慮。
并購交易風險高,跨境并購風險就更高,各國文化、法律環境等差異巨大,任何環節都有可能成為致命因素,需要投資者謹慎對待。
重構產業格局
行業領先者主導兼并重組,提高行業集中度。國家的創新能力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優勢企業身上,過于分散的產業結構不利于提升企業經營效率。除電力、能源、航天軍工、核工業等少數國家壟斷產業及互聯網等個別不依賴工業基礎的新經濟外,國內各行業產業集中度普遍較低。以醫藥行業為例, 2013年國內醫藥市場規模超過1萬億元,居世界第二,國內最大的醫藥企業上藥集團銷售額僅171億元,市場占有率不足1.7%。而全球排名首位的美國強生2013年全球銷售額達713億美元,銷售規模差幾個量級,利潤差距則更為明顯。大量本土醫藥企業銷售額僅數億元甚至不足億元,利潤寥寥,根本無力承擔創新藥動輒耗時十年的巨額投入,必然陷入不斷重復仿制的怪圈。通過行業內兼并重組,可以實現本土企業優勢產品和業務的集中化,消減過度競爭,集中資源進行業務創新,培養有全球競爭力的民族企業。
以上市公司為核心進行再融資并購。IPO審批制短期內難以改變,上市公司仍然是一種稀缺資源。大量上市公司現金頭寸充足,主營業務發展遭遇“天花板”,以資產重組方式收購盈利良好的新業務是一個多贏的解決方案。受益于近期并購重組及再融資監管政策放松及部分公司打包上市(近期的典型案例是成飛集成),2014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已完成的再融資并購交易高達558起,涉及金額2154億元。
此外,大量上市公司出資參與股權投資基金或并購基金,這其實也為后續并購優質項目注入上市公司埋下了伏筆。并購與資本市場的關系愈加密切。
資本牽引下的“資源再配置”。國內企業集團特別是民營家族企業多呈現一種低層次的業務聚合狀態,不斷做“加法”,往往大而不強,盈利能力脆弱。另外由于國內企業管理職業化、核心資源(技術、能力、資源稟賦等)等方面基礎薄弱,一旦在資金鏈、業務拓展等方面陷入困境,大多只能清算了事,能作為有價值的收購目標的并不多。但日益融入世界的中國企業正在逐漸成熟,有價值的并購越來越值得期待。做“減法”式的分拆出售及并購重組將涌現,并購也將不再單純針對企業整體,轉而重點關注有價值的資產或業務,這種轉變將有助于提升社會整體的資源配置效率。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未來我國破產重組制度與運作機制的完善也將為并購提供非常可觀的發展空間。
上述我們提到的各類機會可能有機結合在一起,此處筆者以一個案例予以說明。2010年,北京亦莊國際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攜手中國航空汽車工業控股有限公司收購通用汽車電子轉向與傳動業務(即“耐世特汽車”),這是當時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最大的一次海外并購,使中國增加了一個銷售過20億美元的重量級零部件企業。2013年10月,耐世特在香港聯交所上市, 至2014年7月股價已突破6港元,較發行價2.8港元上漲一倍有余。這次并購是一次全球范圍內產業競爭格局的重構,也是一次成功的資本運作。
催生中介服務需求
根據清科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2014年上半年中國并購市場完成交易784起,同比大幅提高79.8%,其中披露金額717起,涉及金額510.23億美元,同比提高19.0%。并購潮已然來臨,這將激發市場對于聚焦并購交易、更專業化的中介服務的需求(律師、會計師、投行等)。特別是投行服務方面,國際化投資銀行是并購交易非常重要參與者和智囊,而我國的券商投行目前主要提供 “通道”業務,服務同質化異常嚴重,投行顧問服務價值體現不足,亟需實現質的突破。
總而言之,在目前的經濟轉型階段,并購作為一種資源再配置方式有望獲得非常大的發展,有效識別高價值目標、高效率的并購運作、完善的風控措施等將成為決定并購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
(作者單位:北京亦莊國際投資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