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產品定價改革破冰,目標價格補貼政策將讓農產品交易恢復市場活力。
6月2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在保護農民利益前提下,推動糧食最低收購價、臨時收儲和農業補貼政策逐步向農產品目標價格制度轉變。此前,新疆棉花、東北和內蒙古大豆的目標價格補貼政策已經開始試點。與此同時,持續多年的棉花、大豆臨時收儲制度正式謝幕。
2008年,國際大豆、棉花價格暴跌,為了維護農民利益,國家先后對大豆、棉花采取托市收購的方式穩定生產。初期效果立竿見影,但收拋儲政策常態化的負面效應已經嚴重干擾了市場。由于國內收儲價格不斷上升,國際價格一路下行,大豆、棉花的國內外價格嚴重倒掛。政府不但很難順價銷售,財政補貼占用資金增加,產業鏈上下游價格關系的扭曲還使得下游企業虧損嚴重,市場低迷。
而目標價格政策既能發揮市場對供需與價格的決定性作用,有利于恢復相關產業活力, 還考慮了政府必要的補貼,體現了對農民的扶持和保護。以大豆為例,今年國家公布的目標價格為4800元/噸,當市場價格低于這個數字時,根據二者的差價對試點地區生產者給予補貼,補貼額與種植面積、產量或銷售量掛鉤。反之,若市場價格高于目標價格,則不發放補貼。
不過,由于目標價格改革并沒有成功經驗,在政策實行范圍、具體操作細則和配套措施上,還得“摸著石頭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