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永曄



編者按:
6月22日,喜訊從卡塔爾多哈傳來,中國大運河和中國等三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項目申遺成功。由此,中國大運河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國世界遺產的總數達到47項,居世界第二。杭州也成為擁有西湖、大運河的“雙遺產”城市。
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中國大運河,是一個大跨度的線性文化遺產項目,其中包括京杭大運河、浙東大運河和隋唐大運河,涉及沿線8個省市的27座城市的27段河道和58個遺產點,河道總長1011公里。作為京杭大運河的最南端城市,杭州人民對這條千里長河始終懷有深厚的感情,并傾注全力助推運河申遺。本刊這期刊出的《當代馬可·波羅重走運河路》《〈遇見大運河〉:用舞蹈語言助力大運河申遺》兩文就是用不同的視角和形式為助推大運河申遺成功作出自己的努力。
大運河申遺成功之后,保護遺產的任務更加艱巨,要走的路還很長。本刊將繼續關注申遺成功后的新亮點,刊發相關的文稿和圖照,讓古老的大運河綻放更加燦爛的光彩。
從2013年3月開始,杭州市旅委策劃啟動了“尋找當代馬可·波羅—杭州博士”全球招募活動。根據規則,要成為“當代馬可·波羅”必須符合4個條件:必須是杭州海外社交平臺粉絲,用一年時間完成所有杭州文化闖關游戲獲得積分;必須是一位活躍的社交達人;有創意的自拍視頻,并贏得Facebook(國外著名社交網站)粉絲的認可;有非常棒的杭州全球營銷計劃。
“當代馬可·波羅”—這可是個新鮮事。除了好聽的頭銜之外,當選者能享受到世界上最美的中國文化之旅,擔任宣傳杭州的“杭州博士”及旅游顧問。
這樣的好事,自然應征者眾。據統計,一年多的征集過程中,共有25924人次參與。最終,經過激烈角逐、層層甄選,來自瑞士的小伙子LiamBates(李牧)獲得桂冠,當選“當代馬可·波羅—杭州博士”。
這位當代馬可·波羅,可是個標準的“中國通”,杭州市旅委對他的評價是“文武雙全”,他17歲就來到中國旅行,學過中國功夫,講一口流利漢語,最了不起的是,還會講相聲,嘴上功夫連很多中國人都甘拜下風。他還在旅游衛視節目《有多遠走多遠》中出鏡主持,同時在幾個媒體主持節目和戶外活動。他喜歡旅行,每次旅程都試圖學習當地文化,“因為對當地的深入了解,讓我能更好地把故事與大家分享”。
走馬上任,李牧就接到了第一項任務—今年6月,大運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李牧當時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助推大運河申遺成功。帶著這個任務,他開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大運河之旅。
杭州行:體驗活著的大運河、傳統文化與手工技藝
作為中國大運河南端城市的杭州,就是李牧的第一站。但和大家所想不一樣的是,李牧對杭州旅游代表形象—西湖,并沒有提起很大興趣:“No,no,no,西湖是很美,但在我們家鄉瑞士,美麗的湖泊景觀可多了。”
相反,他最愛的是杭州的傳統文化。兩天時間里,他在杭州體驗了印學、武術、絲綢、中醫藥等。但李牧最愛的,他認為還是—茶。
“之所以愛茶,是因為它在杭州人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普通到每個公交車司機都會帶在身邊,而高雅的寺院和講堂里,也會品茗講道。我們外國游客到中國無非兩個原因:一是想親身體驗一下中國飛速發展的變化;二是想體驗中國傳統的東西。”
在臨安浙江農林大學,李牧嘗試了泡茶、品茶、摘茶、炒茶。“我在Facebook上發了一帖,大家都感興趣,好多人來問怎么報名、怎么參與。外國人就喜歡自己可以動手的項目。博物館去一家就夠了,寺廟去一處也夠了,剩下的時間都用來體驗最好。”李牧說。
除了茶之外,杭州的運河文化也讓李牧流連,他的足跡遍布運河杭州段的11個申遺點—在手工業活態館學做紙扇,在橋西直街的院子餐廳吃午餐,到土特產碼頭登船游河,再去富義倉遺址喝杯咖啡。
來到杭州最后一站—塘棲古鎮的時候,正碰上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在中國生活了10多年,李牧已想不起來第一次吃這個甜甜糯糯的東西是什么時候,只覺得“挺好吃”,平常也會去超市買。但親手包粽子,李牧還是第一次。
塘棲百年匯昌老店,師傅指導李牧學包粽子:兩張綠得滴翠的青箬葉,疊在一起折成角,再塞一把在醬油里浸泡過的糯米,放一塊肥瘦相間的五花肉,然后把青箬葉的尾巴翻上來蓋住,用繩扎牢,一個棱角分明的塘棲“虎頭粽”就包好了。“我感覺,這粽子里的赤豆特別好吃,和超市里的不一樣。”嘗著塘棲粽子,李牧眉開眼笑。
導游告訴李牧:塘棲是京杭大運河流入杭州境內的第一站,古時南來北往的旅客通常會在這里打個尖,喝杯茶,歇一歇。“久而久之,就促成了小鎮的繁榮。到了元朝,這里商賈云集,成為大鎮,明清時更是富甲一方。所以到今天,這里還留下了不少舊時的小吃,擠滿了各路食客。”聽了這話,李牧也饒有興趣地在水北街上找了個茶攤坐下來,一杯茶一份點心,靜靜看著古老的運河,醞釀接下來的運河旅程。
湖州、蘇州、揚州行:感受大運河的文脈
沿著運河一路北上,李牧到了湖州善璉的蒙公祠,講解員告訴他:秦朝大將蒙恬娶了當地民女香蓮,所以在此發明了毛筆。
“真的嗎?”同行中有人疑問。“歷史是傳說和現實的結合。”李牧一本正經地評論。
盡管秦朝的歷史有點遙遠,李牧也未必知道有蒙恬這員大將,但當毛筆握在手中時,他還是一揮而就“中國”這兩個大字。“再寫點什么呢?寫兩個字太少了。”顯然還不過癮。私下里李牧說,米歇爾·奧巴馬到中國旅游也學寫毛筆字,他的待遇與總統夫人相同。
湖州再往北,就是古典園林濫觴之地的蘇州。李牧抵達后,首先來到蘇州古典園林留園。初次探訪,“漂亮”是他對這座蘇州園林的第一印象。一個多小時的游賞,李牧對蘇州園林充滿了好奇。“為什么園林里那么多的石頭只能放著看?”“為什么一塊大理石要當個寶貝供起來?在我們家鄉許多就是踩在腳下當地磚的。”盡管李牧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但他此刻覺得,中國有許多東西還需要花時間去學習和了解。
李牧覺得,對于大多數西方游客來說,他們來游園林,只是想知道一下古代中國的花園什么樣,有個直觀簡單的印象,看看以前中國的有錢人家什么樣子,挺有意思的。“但是你要介紹這是明朝的,或者是清朝的,大多數人一聽就暈了。”他笑著說,針對國外游客的介紹要適合對方的需求。
在蘇州,李牧還參加了山塘水上游,游覽了寒山寺、楓橋景區、鐵鈴關、盤門景區等。他喜歡現在這樣的狀態,“去沒有游客的地方,看真實的原生態的人的生活,就像我的中國名字,牧—游牧,自由行走,一直在路上。”
沿蘇州再往北,就是另一座著名的旅游城市—揚州,也是此行的終點。李牧是第一次來到這里,“生態”是他對揚州的第一印象。
停留的時間里,李牧走訪了瘦西湖、大明寺、東關古渡,還特意游覽了當地的馬可·波羅紀念館。他說:“1282年到1284年,馬可·波羅在揚州做官,這里也是大運河的重要節點城市之一,這座城市有很多東西值得探秘。尤其是揚州的運河,我們是晚上去的。運河邊人很多,有人在練太極拳,有人在唱戲,真熱鬧。我印象中的中國大運河,就該是這樣子的。”
宣傳推廣:重在以外國人的視角讓更多的人了解杭州和運河
700多年前的馬可·波羅給了大運河“千帆競泊,熱鬧繁華”的評價,李牧這位當代馬可·波羅,又要向世界介紹一個怎樣的杭州呢?
“運河對中國人來說是一條很重要的河,但是讓外國人來理解河的歷史和文化,有點難度。就像中國人看外國的教堂,不是一個文化宗源,理解能力就會打折扣。歷史勾不起他們的興趣,但河邊的生活很有吸引力。我在杭州、蘇州都看到,運河上船只來來往往,還有人住在河邊,岸上有臺階可以下到河里;上船,可游運河;下船,有茶樓和咖啡館。這條運河是活著的,這種生活化的東西外國人有興趣。”
李牧這次的行程,就是找到這種中國傳統與現代的吸引外國人的運河生活。第一次的行程結束了,但對李牧來說,推廣杭州的工作才剛剛開始。“我要好好想想,發些怎樣的帖子才最吸引人。”李牧說。按照合約,在今年6月至明年4月期間,李牧需在國外社交網站Facebook和Twitter用英語維護“當代馬可·波羅+姓名”的賬號,每月至少發布15條有關杭州的英語帖文,另外參加杭州旅游歐美促銷活動1次,并為杭州旅游策劃案提供不少于3次書面建議。一年后,Facebook和Twitter上的凈增粉絲數分別達到要求,他就能拿到4萬歐元年薪。
其實數字只是考核的一個量化標準,李牧代言杭州旅游,更多的作用在于潛移默化影響。體驗杭州運河的生活只是第一步,重在用外國人眼光向海外推廣杭州,推廣運河。李牧的知無不言,讓杭州能真正切合外國游客的視角,到海外推廣旅游,也就是為大運河申遺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李牧被聘為當代馬可·波羅的消息,在他的家鄉瑞士也傳開了。瑞士最大的一家報紙“Twenty Minutes”在頭版頭條做了專題報道。瑞士國家電視臺也跟李牧聯系,要跟拍他在杭州的情景。為此,8月份,李牧還要專程來杭州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