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星
近年來,各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越來越高,農村人居環境逐步得到進一步改善,但是,目前我國農村人居環境仍然處于較低水平,尤其是在居住條件、公共設施和環境衛生等方面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還有較大差距。
為進一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5月16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下一步農村居住環境的改善提出了總體要求與具體目標。《意見》指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要以保障農民基本生活條件為底線,以村莊環境整治為重點,以建設宜居村莊為導向,計劃到2020年,全國農村居民住房、飲水和出行等基本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人居環境基本實現干凈、整潔、便捷,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麗宜居村莊。
《意見》要求,改善農村居住條件要以農民主體地位為前提,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防止生搬硬套和“一刀切”。各地在開展工作時應按照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總體要求,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不同地區的目標、重點、方法和標準,充分發揮地方自主性和創造性。在制定目標時要量力而行、循序漸進,立足現有條件和財力可能,區分輕重緩急。在此基礎上,各地規劃部門要加強城鄉統籌力度,逐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城鄉互補,保護鄉情美景,弘揚傳統文化,突出農村特色和田園風貌。
至2012年底,我國有58.9萬個行政村,55%編制了村莊規劃,但符合農村實際、能較好指導實施的村莊規劃也就10%左右,大量村莊建設無規可依,規劃缺失使農村建設出現不少問題。鑒于此,《意見》特意強調,在下一步工作中,各地應堅持規劃先行,從三方面分類指導農村人居環境治理。
首先要加快編制村莊規劃,編制和完善縣域村鎮體系規劃,根據鎮、村人口變化等情況,明確重點鎮和一般鎮、中心村和一般村的布局,合理確定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項目與建設標準。然后,提高村莊規劃可實施性。規劃要符合農村實際,滿足農民需求,體現鄉村特色。最后,要合理確定整治重點,根據不同村莊人居環境現狀,分類確定整治重點。基本生活條件尚未完善的村莊要以水電路氣房等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基本生活條件比較完善的村莊要以環境整治為重點,全面提升人居環境質量。
《意見》反復強調開展工作要規劃先行、突出重點、循序漸進地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并對相關工作給出具體建議。第一,要全力保障基本生活條件。加快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加強農房建設質量安全監管,繼續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因地制宜推行城鄉區域供水,實施村內道路硬化工程,解決村民行路難問題,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完善消防、防洪等防災減災設施。第二,要大力開展村莊環境整治。加快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重點治理農村垃圾和污水。建立村莊保潔制度,推行垃圾就地分類減量和資源回收利用。大力開展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整鄉整村推進農村河道綜合治理。推進規模化畜禽養殖區和居民生活區的科學分離。推進農村清潔工程,因地制宜發展規模化沼氣和戶用沼氣。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整治,節約集約使用土地,推進村莊公共照明設施建設。第三,要穩步推進宜居鄉村建設。加強對村域的規劃管理,保持村莊整體風貌與自然環境相協調;結合水土保持等工程,保護和修復自然景觀與田園景觀;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文化創意等產業;制定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完善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和民居名錄;加快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寬帶網絡全面覆蓋。
《意見》發布以后,住房與城鄉建設部村鎮建設司司長趙暉表示,住建部將以《意見》為指導,積極推進農村居住環境改善工作。目前,住建部正在抓緊修訂鄉村規劃建設條例,計劃增設村鎮環境治理一章,希望通過增設村鎮環境治理章節來明確農村污水及垃圾治理的責任,明確主管部門與村民義務。據趙輝介紹,住建部日前已經開始著手建立農村人居評價機制,計劃制定10項評價指標,每年考核一次。對6萬多個村的調研工作也已經展開。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一組副組長楊尚勤認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任務十分繁重,是一項長期的基礎性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相關部門必須做好長期艱苦努力的思想準備,建立起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