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作文題,普遍重視對學生思辨能力的考察,無論是全國卷的“山羊過獨木橋”,浙江卷的“門與路”,還是湖北卷的“山頂上的風景”……都提出了問題,但沒有“標準答案”,目的在于考察學生的思辨能力。
作文題注重考查學生思辨能力,重視思維品質,注重論證層次,突出材料與觀點間的邏輯關系,這是近年高考作文題大趨勢。
有人說,我國學生普遍存在“思辨缺席癥”,這是因為在我們的課堂教育里,從來沒有思辨課。語文課沉迷于歸納“中心思想”與“段落大意”,非但不是思辨,反而是“反思辨”。
具體到高考語文試卷,除去作文題,全有標準答案,就算是閱讀題,也有固定的套路,答題方向被完全限定。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作文題再要求考生寫不容批駁的“高大上”觀點,學生怎么可能學會多維思考?充斥著正確廢話和違心假話的新型八股文,又能考出什么?
“每一個成就是否會帶來新的挑戰?”“接受群體的價值觀,是否意味著人們可以避免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負責?”“鼓勵不同意見的群體是否比不鼓勵那樣做的群體運行得更好?”這些是美國“高考”的作文題;“人們通過勞動獲得什么?”“所有信仰都與理性相悖嗎?”這是法國“高考”的作文題。顯然,這些題目的思想性都很強,側重考查思辨能力。通過某一社會、人生問題,直接考查認識水平和分析論述能力。為了“應付”這樣的作文題,考生必然會去看很多有價值的名著,而不是抱著“知識點大全”、“滿分作文選”之類的東西死啃。
胡適先生說過,標示一個人是大學生的標志,就是“獨立思考、客觀判斷、有系統地推理,和根據證據來相信某一件事的習慣”。高考作文應該承擔起那樣的引導功能,讓學生從高中甚至更早開始,就不再讀死書、死讀書,而是學會思辨學會判斷,去更早涉獵那些人類思想史上的經典之作,成為“更好的公民”“更聰明的選民”“更有智識的報紙讀者”“對國家大事和國際大事更為勝任的評論者”,而不是“無意識的兩腳機器”。
高考作文突出思辨性因此是十分正確的方向。它透露出一條最有價值的訊息:從現在開始,學生們要想寫好高考作文,就應該多讀幾本枯燥的名著,多關注身邊的時事,多獨立思考一些問題,多參與公共話題的討論。“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學習模式,早該翻篇了。
——來源:舒圣祥/ 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