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形勢如何,要參考公眾輿論。公眾輿論并不一定真實反映食品安全現狀,但它確實說明了一點,“不信任”是當前食品安全問題的主題。
“不信任”是由很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我們的食品標準有時候過于遷就企業的生產活動;我們的職能部門,在人員和資源的配置上還相對薄弱,與食品消費的龐大規模相比,力量遠遠不夠;我們的專家、科學家,與公眾直接溝通的能力還需提高,也有個別專家和不法生產者沆瀣一氣;我們的企業,在面對問題的時候,常常習慣息事寧人,把問題掩蓋過去,向謠言妥協;我們的媒體,有時為了制造一條可供發布的稿件而做出違背采編原則的事情;當然,容易被紛繁蕪雜的外部信息快速煽動起來的消費者,是這個困局中的核心。這些方面的因素混雜在一起,導致食品安全領域成為一個謠言叢生的領域。
比如“人造雞蛋”,很多媒體都報道過,流傳了多年,一個真的“假雞蛋”都沒見著。再比如“面包里有鞋底成分”、“喝奶粉導致性早熟”、“維生素C和海鮮一起吃會死人”等等。僅僅在過去幾年間,果殼網的“謠言粉碎機”這個欄目就陸續分析了超過200個與食品有關的謠言。要知道,在謠言不斷涌動的時候,食品安全領域是很難重建和強化“信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