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清霞
這是一支讓人感動的團隊——為了圓藝術夢,不拿一分錢義務參演,一些外來工甚至因演出而一再推遲婚期;這是一支了不起的藝術團——足跡遍及全市各鎮、整個珠三角,并演出到了北京,年均演出不少于50場次……
截至今年4月28日,來自廣東省中山市三鄉鎮的工人業余藝術團已經走過了12個年頭,從他們質樸本色的表演中,我們“讀到”了他們不因外界境遇而頹唐,雖清貧卻能笑對人生,樂觀奮發、自立自強的精神。
我和藝術團有個約定
每到星期五下午,下班鈴聲剛響,在三鄉寶元鞋廠白石工業區打工的湖北姑娘龐細佳就飛快地整理好手上的活,然后沖出車間,以百米沖刺的速度跑到最近的公交車站,直到跳上車,才抹去額頭上的汗珠。不知情的人還以為她急著去和男朋友約會,其實她是三鄉鎮工人業余藝術團的成員,晚上7點前要趕到三鄉影劇院去排練。
在三鄉,像龐細佳這樣有時打工、有時演出的打工者還不少,他們大多都是85后的年輕人。他們中有保安、有文員、有車間工人,肩負著一線生產工作,又總是在工余從四面八方趕來,匯聚在一起排練或者演出,“上班—公交車—盒飯—排演”,是大多數藝術團團員的生活軌跡。
從2002 年成立以來,藝術團堅持用節假日到工廠、社區、學校、單位演出,截止2013年4月,共演出521場,觀眾超100萬人次。這些數字背后是一份沉甸甸的堅持,12年如一日,他們奔走在工廠和演出場所之間,每個周末都去和藝術團的“約會”,是什么支撐著他們在藝術團的路上走了這么久?
藝術團團員朱蕤在一場“幸福廣東工農論壇”上的發言給了我們答案,他說,對于業余生活比較枯燥的外來工而言,文娛活動既是一種充實自己的消遣,也能為觀眾帶來歡樂,讓自己得到一種認可,而這對80后、90后的新生代外來工來說更是如此。“我們擁有表演的機會,會覺得很幸福;觀眾看了我們的表演,覺得開心也會感到幸福。這其實是一種交換幸福的過程。”
正是憑借這個夢想,藝術團團員克服工作上的勞累和生活上的艱辛,利用休息時間或自編舞蹈或自創劇本自備道具或自制服裝。12年間,藝術團先后吸納過460多位成員,至今還有40多位成員憑借心血和汗水活躍在舞臺與車間之間。他們把國家政策方針、法律法規、計劃生育、艾滋病防治、禁毒禁賭、安全生產、婚姻家庭、環境保護、流動人口和出租屋管理等主題編成各種別開生面的節目,為廣大群眾傾情表演,受到外來工朋友的歡迎。
同是中山建設者
三鄉鎮工人業余藝術團屬于典型“兩新組織”中的新社會組織,他們直到2006年仍然沒有屬于自己的共青團組織,當地鎮團委了解情況后,發現當時40多名團員中,有共青團員16人,另外還有個別團員關系留在學校的共青團員,完全具備創建共青團組織的基本條件。于是當年藝術團就在團鎮委的協助及指導下正式成立三鄉鎮工人業余藝術團團支部,并通過民主投票的方式,選舉產生藝術團團支部的首屆領導班子。
打工者曾被定位為“邊緣群體”,可藝術團的成員們一致認為,他們“同是中山建設者”,他們也是城市的一員。“新生代外來工更愿意融入城市,具有更強烈的文化訴求。”三鄉鎮黨委書記李韜認為,工人藝術團的紅火,恰好契合了外來工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讓他們找到了一個宣泄情感的出口。對于藝術團的發展,三鄉鎮政府一直支持,每年會撥出一定經費補貼,并為他們提供排練場,這讓團員們更加充滿信心。
也許在很多人心中農民工是弱勢群體,但藝術團團員自我感覺并不弱勢,反而常常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雙手。汶川地震時,他們積極進行義演,共籌得善款2萬多元;小女孩吳佳恩身患骨癌仍不改求學夢想,藝術團團支部決定一起幫助她讀完初中和高中;受困者阿慶遇車禍致下肢癱瘓,團員不定期去探望開導他,讓他重燃生活的熱情;當得知三鄉敬老院一位96歲高齡的老人需要一輛輪椅后,他們不僅及時滿足了他的心愿,而且還給敬老院的老人們送上了一臺精彩的節目。80、90后曾被人冠為“沒責任,沒抱負”的一代,藝術團團員現在的主導力量卻正是這群由80后轉向90后的團員,他們充滿激情、保有個性。
“走到一起是兄弟,有緣相聚在四方。到處的山峰是父親,哪里的水土都是娘。落地生根創家業,開花結果圓夢想,啊,行囊放下是故鄉!”正如丘樹宏特意寫給藝術團的這首《行囊放下是故鄉》中所說,三鄉鎮工人業余藝術團所致力營造的“心安即是家”的氛圍,能讓打工群體在城市打拼中真正找到“安家”的感覺,此心安處,即是吾鄉。
(廣東省中山市三鄉鎮團委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