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亮
近年來,山東省沾化縣充分發揮科技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堅持科技支撐、龍頭帶動,走規范化產業化服務之路。通過抓科技創新、標準化生產、全程監管措施,引領棗農科技創新,引導群眾轉變觀念,增強棗農的質量意識和憂患意識,帶動冬棗產業轉型。
沾化縣林業部門有關負責人介紹,沾化借助冬棗科技推廣示范基地建設平臺,大力開展冬棗科技富民工程,切實提高了沾化冬棗科技推廣示范基地和冬棗產業建設和管理水平。在沾化冬棗品種改良上“推廣二代、研發三代、復純原生代”,加強與山東省果樹研究所、山東農大等科研單位的合作,以林業專業技術人員和冬棗協會成員為骨干,建立健全了縣、鄉、村三級科技推廣和服務體系,打造了一支懂技術、會操作、靠得住的冬棗種植技術骨干隊伍。
沾化冬棗受天氣的影響較大,棗農對氣象的精細化服務需求尤為迫切。沾化縣冬棗研究所所長于洪長向筆者介紹:過去棗農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氣象部門所發布的天氣預報,對棗園只能憑著感覺和經驗來進行農事。如今,氣象觀測站搬到了棗園里,棗農可以根據空氣、土壤濕度和溫度的變化以及果樹葉面溫度、樹體溫度等精準數據來科學施肥灌溉、防治病蟲害,既科學準確又安全便利。
相關專家介紹,NDVI作物長勢監測系統在國際上屬于前沿科技,它通過對農作物進行光譜分析,綜合計算得出NDVI值,對農作物長勢情況、一般還是病態做出監測,并形成區域性的宏觀展現圖。而氣象觀測站則是一種全天候的自動化設備,可以實時監測空氣溫濕度、光照、風速、風向、土壤水分和降雨量等7個指標。這兩套系統都是國家863計劃試驗項目——物聯網項目的組成部分,設備所監測出的數據最終都將傳輸到物聯網終端控制系統。棗農可以根據這些精確的氣象、水文指標(如土壤溫、濕度等),制訂出更加科學的施肥、澆水等農事策略。
“除了方便科學進行農事,農戶還可以根據監測實況、天氣變化和冬棗對氣象條件的要求,及時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減輕或避免氣象災害所帶來的損失。”沾化縣下洼鎮冬棗辦主任張軍利說道。通過積極搶占科研制高點,以沾化冬棗研究所為平臺,加快實施沾化冬棗物聯網項目,項目的建設內容主要包括沾化冬棗物聯網驗證平臺、感知試驗系統、終端控制系統、沾化冬棗實驗基地100畝、基地物聯網管理中心100平方米等。
此外,沾化縣還通過媒體、各類會議等方式,積極宣傳冬棗科研項目,采用多形式、多渠道的科普辦法,制作多媒體培訓專題等培訓林農果農,通過宣傳和培訓促進項目的示范帶動作用。通過棗樹專家到田間地頭講課、印發季節性明白紙、訂購棗樹管理報刊、成立“冬棗沙龍”和技術信息服務小組,交流“棗經”、舉辦“賽棗會”等多種形式,提高了棗樹生產管理中的科技含量,達到了棗樹的早產、豐產、優質,農民增收的目的。堅持“典型帶動,放大效應,擴大規模”的工作思路,強化“傳、幫、帶”作用,通過干部抓典型、技術部門抓示范、科技部門抓培訓、組織農戶學典型等措施,形成了“一戶帶多戶、多戶帶全村、一村連多村、多村成基地”的發展態勢,走出了一條上規模、成氣候、提效益、快發展的高效林業工作新路子。如今,沾化冬棗產業已發展成為沾化縣最具優勢、最具特色、最具市場競爭力的產業,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
采訪中筆者了解到,沾化縣還大力推廣冬棗標準化生產技術,積極做好沾化冬棗提質增效工作,使得冬棗產業呈現出長盛不衰的良好發展勢頭,給當地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如下洼鎮余家村棗農姜玉祥在推廣項目的帶動下,采用反光地膜、殺蟲燈、粘蟲板等新技術,減少了農藥使用量,大大地提高了冬棗品質,在“林茂杯”沾化冬棗賽園賽棗大會上連續3年獲得特等獎。通過項目示范帶動,沾化縣已建設冬棗標準化生產基地20萬畝、冬棗生產示范村16個、示范園23個;帶動周邊群眾發展冬棗良種基地2 000畝,推廣的新技術為當地群眾帶來直接經濟效益達1.2億元。
(據《中國綠色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