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友
目前,散文詩創作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時期,一是發表園地不斷拓展,除在中國散文詩界發揮著中流砥柱作用的《散文詩》外,新的園地不斷出現:2013年,《星星》詩刊出版了散文詩專刊,另如《詩刊》《青年文學》《綠風》《詩潮》《揚子江》《詩歌月刊》《山東文學》《青島文學》等紛紛開辟散文詩欄目或對散文詩欄目擴版增容;《文學報·散文詩研究》發表散文詩研究成果和理論文章;《大沽河》2012年創刊以來,每期以大量篇幅發表散文詩,第3期還出版了一期散文詩專號,耿林莽老師主持的“散文詩賞析”也從中選了十幾個詩人的散文詩加以點評。這一切,大大拓展了散文詩生存發展的空間。二是散文詩隊伍不斷壯大,越來越多的散文家、詩人、評論家加入了散文詩行列,他們以獨特的文體優勢,拓寬了散文詩的表現領域。再是幾十年來,在郭風、耿林莽、李耕、許淇、鄒岳漢、王劍冰、王幅明、馮明德、周慶榮等的倡導努力下,散文詩的文體定位越來越明晰,引領著大批的散文詩作者向詩的本性回歸。切實提高了散文詩的藝術品質。但是,在繁榮的背后,也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是多年來,散文詩未能走出清淺的抒發與表現。反映生活的鋪陳,寫實,話語方式的單一,表現手法的陳舊,導致散文詩缺少馥郁、優雅的詩性。二是創作上的相互因襲,思想與認識上的守舊,導致散文詩“草木人間”的單一與“風景萬物”的殘缺,或許僅僅充斥著數量上虛假的“繁榮”。三是純粹思想和哲理的表達。形而上的說教太多,導致大量的散文詩缺乏使人感情升華的美的形象與美的過程。四是大量存在的小散文魚目混珠,極有必要進行厘本清源。
散文詩就是散文詩。散文詩的未來走向,是一個大課題,我認為最終要靠散文詩文本說話。
散文詩的本質是詩,是詩歌的再解放,是詩歌的一個支脈,耿林莽先生說過:“沒有思想的形象是空虛的想象,沒有形象的思想是干癟的概念,只有當崇高的思想融化在優美的形象之中,散文詩才能遙遠的飛翔”,因而在散文詩的創作中,必須求得散文之“形”與詩之“魂”的水乳交融,高度契合,堅持“以意為帥,意在象中”,達到“思想中有形象,形象中有思想”,這個“帥”就是深刻的思想,也是每一章散文詩的靈魂。
一個清醒的散文詩寫作者。除了必需的才華和應有的勤奮之外,還應擁有耐心、定力及自我審視與適時調整自身知識結構的能力。必須屏息靜心,才有可能找到漢語當下最真切的語境,在鄉土、親人、生存、環境的沉默之中,回到生命經驗與社會自然相連的交接地,不但“內視”,更要“外看”,獲得究之有根、言之有物的認識水平與書寫能力。只有這樣,鋪展在我們面前的詩學理想會越來越寬闊,越來越敞亮。
在一些地區依然貧窮、民生艱難、腐敗橫生、缺乏信仰和社會擔當時,散文詩應當表現出應有的憂患意識和人文關懷;對民族未來和人類生存環境的關心,對靈魂的審視和對充斥于生活中惡與丑的鞭撻,對于弱勢群體的體諒與同情,對社會與人性的審視與追問,都應該進入我們的筆墨,在這一方面,魯迅、耿林莽等前輩已經給我們做出了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