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穎 李曉昀 歐陽純萍
摘 要: “卓越計劃”的實施旨在突破傳統的工程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為工程領域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創新型優秀工程技術人才。針對軟件工程卓越工程師的具體培養要求,分析了地方高校在軟件工程專業“卓越計劃”實施過程中存在的薄弱環節,結合南華大學該專業卓越計劃實施的實際情況,探討了地方高校如何結合自身特色,因地制宜地培養軟件工程專業高質量工程人才。
關鍵詞: 地方高校; 軟件工程; 卓越計劃; 工程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4)06-68-02
0 引言
由教育部發起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越計劃”)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的重要內容,它旨在為未來工程領域培養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面向工業界、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各類型優秀工程技術人才[1]。該項目自2010年6月啟動以來,先后共有194所院校入選教育部試點高校。南華大學軟件工程專業于2009年設立試驗班,開始摸索軟件工程專業工程化培養模式,并于2011年成為全國第二批 “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試點。本文力求較為客觀地對地方高校軟件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的培養進行分析,并結合我校實際實施情況進行探討。
1 軟件工程專業“卓越計劃”實施要求
目前大多數高校軟件工程專業著力于培養適應軟件產業的發展,具備計算機軟件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用軟件工程的思想、方法和技術來分析、設計和實現計算機軟件系統能力的高級軟件工程技術人才[2]。學生畢業后能在IT行業、科研機構、企事業中從事計算機應用軟件系統的開發和研制,而對于創新能力、工程管理能力、職業素養等方面沒有要求。
“卓越計劃”側重于創新型、工程應用型高級技術人才的培養,要求畢業生系統掌握軟件工程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工程技術,接受從事軟件工程的基本訓練,掌握軟件技術文檔寫作的基本方法,注重職業道德修養,了解計算機軟件開發與工程管理有關的標準、法律、法規和規范,具有誠信意識和團隊精神,具備軟件項目分析、設計、構造和組織實施等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工程素養、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環境下的交流、競爭與合作的初步能力[3]。在知識、能力和素質方面的具體要求綜合了卓越計劃通用培養標準和軟件工程行業標準,該要求具體、詳細,更貼近行業需求。
2 地方高校軟件工程卓越計劃實施的局限性
在實施卓越計劃的過程中,地方高校都碰到了一些問題,軟件工程專業作為新興的工程類專業更不例外。
⑴ 軟件企業資源嚴重缺乏。長期以來,高校工程類人才培養與社會存在脫節,遠離工程教育實際。在卓越工程師的培養過程中,校企合作是區別于傳統培養方式的獨具特色的重要環節。卓越計劃就是要將工程教育“回歸工程”,而與企業密切合作實施“3+1”的培養模式即成為工程化教育的關鍵之一[4-6]。但是,地方高校限于區域地理環境、企業類型和規模,可利用的企業資源較少。軟件企業作為上個世紀末在國內迅猛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其地域性分布失衡情況相比傳統工程類專業更加顯著。國內的軟件產業主要集中在深圳、廣州、上海、北京等沿海地區或大型城市,而在中部地區或者二線城市,軟件產業的發展較為滯后,可建立校企合作關系的軟件企業少之又少。另外,大多數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主要追求經濟利益,由于缺少配套政策,這些企業基本不會承擔為社會培養人才的責任,因此,導致可開展“卓越計劃”企業學習的企業資源嚴重缺乏。
⑵ 在校教師的教學能力不夠,企業師資欠缺。首先,高校師資主要來源是高校培養的高學歷人才,教師的工程化軟件開發經歷較少。在實施“卓越計劃”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發揮主要作用,為學生開設課程、指導學生實踐和進行工程化教學改革等均需要有較為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教師基本是從學校到學校,缺乏實際工程經驗,這是約束教師提高工程教育能力的關鍵點。其次,雙語教學能力不足,英語可以說是軟件產業的第一語言,“卓越計劃”也要求“面向世界”,這就必須要求教師在外語水平上有較大的提高。再有,中青年教師教學實踐能力不足,近年來高校在職稱評定過程中,一味追求科研硬指標,忽視教學軟指標,使得中青年教師對教學能力的提高不重視,教學方式方法掌握不夠,教學實踐經驗缺乏。最后,對于企業工程師作為兼職教師的選聘目前并沒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方案,企業師資隊伍還遠遠沒有成為高等工程教育師資的重要補充。師資隊伍工程教育能力的缺乏將嚴重滯緩“卓越計劃”的發展。
⑶ 完整的工程化過程還未實際在生產中形成。我國的計算機軟件專業教育在國際化、標準化方面仍然大大落后于先進國家。盡管軟件產業發展速度很快,但國內的軟件行業規模不是很大,有些軟件企業在軟件制作上,也只是采用了關鍵設計原則和一些軟件工程的思想,與大規模的工業化大生產比較還有一定差距。這導致學生在企業學習期間的學習任務較為單一,比如,只參與軟件開發過程的一個環節,這樣對完整的工程化生產過程并沒有一個全面的了解,要完全達到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標準基本不可能。
⑷ 企業學習過程的監控不到位。在企業學習階段,學生主要在企業進行現場實踐,學習過程的監督以企業為主,學校為輔,但由于企業培養機制和配套措施不完善,企業監督的實施并不到位,無法很好地掌握學生在企業學習過程中的情況,如實踐任務的實際完成情況、人身安全問題、在企業學習期間的合法權益等。
以上幾點是地方高校在實施軟件工程“卓越計劃”的過程中所要面臨并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將現行的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向“工程化”轉變,培養優秀軟件工程技術人才是地方高校軟件工程專業卓越計劃實施的研究重點和目標。
3 結合自身特色培養軟件卓越工程師
圍繞軟件卓越工程師的培養目標,地方高校應研究如何揚長避短,有效合理地實施校企合作,形成地方高校具有自身特色的軟件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結合我校軟件工程專業卓越計劃的實施,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⑴ 結合地方軟件產業發展現狀與學校優勢專業有效實施校企合作。一方面關注地方軟件行業的發展,積極與地方企業溝通實施校企合作,另一方面利用學校的優勢專業,尋找跨學科、跨平臺的合作機會,在優勢專業領域中尋求軟件研發的工程實踐活動,發揮自身優勢,彌補因地區產業發展的不平衡而帶來的校企合作資源缺乏的劣勢。我校地處中南地區的二線城市,剛剛落戶的中興通訊已跟我們建立了合作關系,同時我們也積極聯系了周邊城市可合作的相關企業,目前一共建立了六個校企合作實訓基地。除此之外,我們積極利用我校的“核特色,醫品牌”,已逐步確定了核行業軟件和醫學信息管理軟件的研發方向,與特色專業的結合,發揮品牌專業優勢,這不僅為學生的工程實踐打開了另一個通道,同時也為科研帶來了新的契機。
⑵ 制定專門的政策,鼓勵中青年教師赴合作企業掛職鍛煉,同時,不拘一格地將研究院所和企業有工程專業經驗的人才,特別是中高層管理干部聘任為教師,建設好工程教育師資隊伍,形成提高教學水平的內生動力和外生動力。在學校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近幾年我院已先后輸送五名青年教師赴合作企業參與軟件項目的研發,并在授課過程中邀請有項目經驗的老師開設專題講座,學生反映教學效果良好。另外,還特聘了某外企高層管理人員為特邀講師為學生介紹相關知識。
⑶ 將規范的軟件工程過程滲透到日常教學中,形成以工程過程為主干,以理論內容為基石,以實踐活動為根本教學模式。我校軟件工程卓越計劃實施2+1+0.5+0.5的課程體系,大量增加實踐環節,教學采用螺旋式的案例教學模式,以案例為驅動,逐步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與實踐經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以團隊為單位建立“虛擬企業”,按照工程過程分工扮演不同的角色,這種方式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極高的積極性,教學效果顯著。
依循“重基礎,精方向,強工程”的基本原則,我們充分利用學校的自身特色,借鑒國內外優秀高校軟件工程類專業教學諸多成果,通過構建以專業能力為導向的模塊化教學體系、圍繞案例與實際工程項目開展實踐教學、建立多元化的師資隊伍、加強校企產學研合作以及完善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等,培養企業真正需要的、在一定軟件工程理論基礎之上具有較強動手能力與社會適應能力的軟件工程師,保證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要求的實現。目前,我校軟件工程卓越計劃已成功培養了三屆共90名畢業生,每屆就業率均達到百分之百(含考研),而且用人單位對卓越班畢業生也給予了高度評價,我們的許多畢業生在進入單位后的短短數月便在工程過程、團隊合作等方面體現出的明顯優勢,他們中間的很多人都先于一些名校畢業生提前得到晉升的機會。
4 結束語
“卓越計劃”已成為當前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熱點問題,其實施的成效直接影響著高校改革發展的成效。我校依循軟件工程卓越計劃培養要求,借鑒優秀經驗,結合自身特色,克服地方高校實施軟件工程專業卓越計劃的局限性,摸索出了依靠自有優勢的優秀軟件工程技術人員實施策略。我們要抓住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這個契機,繼續深入各個層面積極研究探討實施軟件工程卓越工程師計劃的具體工作,使得軟件工程專業的學生真正受益,為學生進入社會并成為卓越工程師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張文生,宋克茹.“回歸工程”教育理念下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
計劃”的思考[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2011.3:77-79
[2] 羅代忠,羅萬成,李瑞.應用型本科院校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改革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10.4:4-6
[3] 林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通用標準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
究,2010.4:21-29
[4] 王漢成,姜樂軍.論國內外校企合作模式對我國實施“卓越計劃”的啟
示[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8:14-16
[5] 葉鑒銘.校企共同體的實踐探索[J].中國高教研究,2009.12.
[6] 王天寶.基于CDIO的創新型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高等
工程教育研究,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