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世紀,國家間的競爭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多維空間”深入展開,通過展現強勁的軍事實力和戰略威懾、爭奪全球經濟主導地位和話語權、輸出強勢文化價值觀等手段,一國可以有效地向世界輸出“信心供應鏈”,進而重塑國家競爭力估值。
2004年,中航工業董事長林左鳴提出了包含軍事威懾力、經濟主導權、制文化權在內的三位一體的“廣虛主導權”概念。無獨有偶,2007年,美國學者約瑟夫·奈提出了包括政治軍事、經濟實力和跨國關系的“巧實力”戰略,并對美國外交政策產生了重大影響。
如何在這種新視角下衡量國家競爭力一直是一種空白。本研究以“廣虛二元價值容介態”理論為指導,在廣虛主導權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新型的國家綜合競爭力評價體系——廣虛國家競爭力指數。除了考量體現物質態硬實力的軍事和經濟維度,還增加了體現信息態軟實力的文化維度;并在指標的選取上強調要能反映出一個國家在軍事威懾力、經濟控制力、文化吸引力等人們心理層面影響的測度。
本研究綜合考慮了國家的資源稟賦、經濟發展等因素,首先聚焦篩選了全球50個最具影響力的重要國家,并計算了各國廣虛國家競爭力指數及三個二級指數,對2014年和2001年進行了排名和對比分析。2014年排名前列的國家依次是美國、法國、中國、英國、德國、俄羅斯和日本,與2001年相比,中國和俄羅斯分別上升了4位和5位,英國、德國和日本分別下降了1位。
7月5日,在2014年廣義虛擬經濟論壇暨2013年專項中期檢查會上,中航工業廣義虛擬經濟研究所在北京首次發布了2014年度廣虛國家競爭力指數報告。廣虛國家競爭力指數由綜合指數和軍事威懾力指數、經濟控制力指數、文化吸引力三項分指數構成,該指數報告得出如下結論。廣虛國家競爭力綜合指數:世界格局“一超多強”,美國遙遙領先,中俄強勢崛起。
廣虛國家競爭力研究方法理論基礎
廣虛理論認為信息態價值的地位日益突顯。2002年,林左鳴提出了“廣義虛擬經濟”的概念,經過十余年的不斷發展完善,已初步形成了以“二元價值容介態”為核心的理論體系。該理論強調在時代從物本經濟向人本經濟轉變的過程中,要更加重視信息態的作用,推動物質態與信息態的容介進化。
新時代呼喚新型國家競爭力評價體系。當今社會已進入“廣虛”時代,國家競爭更多地體現于軟、硬實力的協同與融合。縱觀當今國內外發布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國家競爭力指數,例如,瑞士IMD國際競爭力指數、世界經濟論壇WEF世界競爭力指數、中國社科院國家競爭力指數等,這些指數大都圍繞國家經濟增長的有關因素,各有局限性。
2004年,林左鳴提出了包含軍事威懾力、經濟主導權、制文化權在內的三位一體的“廣虛主導權”概念,建議要以制文化權為主導,實現文化、經濟和政治軍事三位一體的軟、硬實力的協調發展。在此基礎上,本研究提出了“廣虛國家競爭力”的概念。“廣虛國家競爭力”是一個國家以物質態表現為主的硬實力和以信息態表現為主的軟實力容介構成在國際競爭中展現出來的綜合能力。當今國家間的競爭主要體現在對軍事威懾力、經濟控制力和文化吸引力三位一體的廣虛國家競爭力的爭奪(見圖1)。
廣虛理論在國家競爭力層面給出了軟、硬實力交互進化發展的理論指導,并通過“廣虛國家競爭力指數”研究,為全面和深刻理解國家競爭力提供一種嶄新的視角。
研究路徑
本研究首先在綜合考慮國家的資源稟賦、經濟發展、國際影響、媒體熱度等多種因素的基礎上,從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篩選出50個最具影響力的重點國家。這50個國家覆蓋了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的10個國家、人口最多的9個國家、G20組織和“金磚”五國全部成員國、以及74%的OECD組織成員國。其次,本著代表性、精煉性、客觀性、數據的可獲得性的原則設計指標體系。廣虛國家競爭力指數由軍事威懾力指數、經濟控制力指數和文化吸引力三個分指數構成,經過層層篩選,精選出15個量化指標(見圖2)。然后,采用德爾菲法確定指標權重,從權威數據來源收集數據,再進行指數計算,最后,進行廣虛國家競爭力的綜合指數及三個分指數的排序。
廣虛國家競爭力指數排名 綜合指數及分指數排名
廣虛國家競爭力指數由綜合指數和軍事威懾力指數、經濟控制力指數、文化吸引力三項分指數構成(見表1、表2)。2014年度,美國、法國、中國位列廣虛國家競爭力指數排名前三位,我國2001年以來廣虛國家競爭力指數一路走強,排名從第七位上升到第三位。
廣虛國家競爭力綜合指數:世界格局“一超多強”,美國遙遙領先,中俄強勢崛起
2014年廣虛國家競爭力綜合指數,排名前列的國家依次是美國、法國、中國、英國、德國、俄羅斯和日本,與2001年相比,美國一直是世界霸主,指數遙遙領先,中國和俄羅斯分別上升了4位和5位,呈現強勢崛起的趨勢,英國、德國和日本則分別下降了1位。
軍事威懾力指數:美俄雙寡頭壟斷,強國壟斷優勢明顯
軍事威懾力指數排名,美國、俄羅斯分列第一、二位,英國、中國和法國同處第三梯隊。從集中度來看,排名前列的國家軍事威懾力指數的集中度極高,說明在軍事威懾力上,強國的壟斷優勢最為明顯,特別是美國,軍事霸主地位毋庸置疑。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和日本也擠進前十,以色列排名大幅躍升。
經濟控制力指數:中韓快速上升,中國躋身第二
經濟控制力指數排名,中國、韓國在2001年以來實現快速上升,中國上升10位,躋身第二,成為舉世矚目的發展中大國,韓國上升9位,闖入前十。排在第一的仍然是美國,但是經濟控制力的壟斷優勢已明顯不及軍事威懾力。
文化吸引力指數:歐洲實力顯著,中國不升反降
文化吸引力指數排名前十國中,歐洲國家就占了六席,歐洲整體的文化吸引力占有絕對的優勢。從國家層面來看,仍然是美國排名第一,但是,相對于軍事威懾力和經濟控制力,國與國之間在文化吸引力指數上的差距更小,說明排名靠后的國家實現趕超的可能性也更大。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文化吸引力指數排名不升反降,下降1位到第9位,如何提高一個傳統文化大國在當代的文化吸引力亟待深入研究。
重點國家分析
1、廣虛國家競爭力前七強(見圖3)
從“三位一體”的廣虛國家競爭力體系來看,廣虛國家競爭力前七強國家可以分為“體系均衡”型、“各有所長”型、“歷史抑制”型三種類型。
“體系均衡”型——美國、英國
從“三位一體”的廣虛國家競爭力體系來看,美國是絕對的世界霸主,且在軍事威懾力、經濟控制力、文化吸引力三個方面競爭力體系均衡、遙遙領先,與之類似的是英國,反映出一個老牌發達國家“體系均衡”的特征,但是,雄風漸落。
“各有所長”型——法國、中國、俄羅斯
法國、中國和俄羅斯可以稱之為“各有所長”型,這三個國家分別在文化、經濟、軍事方面表現奪目,特別是中國和俄羅斯呈強勁上升趨勢。
“歷史抑制”型——德國、日本
德國和日本可以稱之為“歷史抑制”型,這兩個國家同受二戰等歷史因素的影響,軍事威懾力較弱,經濟控制力和文化吸引力較強,但是,德國和日本面對歷史的態度截然不同,德國勇于承認錯誤、努力克制軍事發展,獲得國際社會的普遍接納,而日本軍國主義思潮盛行,2014年4月日本安倍政府正式通過了“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目前又悍然解禁集體自衛權,預計不遠的將來,其軍事威懾力指數排名將大幅提升,這不得不引起全世界的警惕。
2、中美對比
(1)美國(見圖4)
2001年和2014年,美國的廣虛國家競爭力指數綜合排名都位列第一,且得分遙遙領先。
美國是當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在軍事威懾力、經濟控制力、文化吸引力三個方面發展均衡且實力突出,競爭優勢明顯,短期內很難有國家可以在上述領域挑戰美國的主導權。
美國一直將保持領先戰略對手的軍事優勢視為其作為世界領導者地位的根基。其軍事科技工業基礎雄厚,具有廣泛的軍事同盟和海外部署,軍隊實戰經驗豐富且戰備水平高。近兩年受國內軍費開支削減及國際軍火貿易競爭加劇影響,美國的軍事威懾力指數小幅下滑。
本輪全球金融危機的深遠影響仍在發酵,歐洲乃至新興市場國家暴露出一系列發展問題而元氣大傷,美國卻已呈緩慢復蘇態勢,證券市場屢創新高,彰顯投資者信心,美國的經濟控制力指數略有上升。
美國的歷史雖短,但其文化產業十分發達。二戰后,美國在高等教育、科技創新、電影傳媒、流行音樂、競技體育等領域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在當代的流行文化和創意經濟中打上了深深的美國烙印。最佳品牌上榜數、知名大學數、入境旅游人數等的增長,進一步提升了美國文化吸引力指數。
(2)中國(見圖5)
從2001年到2014年,中國的廣虛國家競爭力指數大幅提升,綜合排名也由第7位躍升為第3位,成為舉世矚目的發展中大國。
在“三位一體”的廣虛國家競爭力體系中,中國在經濟控制力上表現奪目,經濟控制力指數從21.3分大幅上升到59.8分,文化吸引力指數其次,軍事威懾力指數最低。由2001年的“等邊三角形”變化為以經濟為重的“銳角三角形”。
中國綜合排名的提升,主要得益于經濟的快速發展,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進出口貿易快速增長,外商直接投資、500強上榜數量也大幅增加,中國經濟控制力指數排名從第12位大幅上升到第2位。
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軍事威懾力指數也小幅上升,排名由第5位提升至第4位,但是,軍事威懾力指數在“三位一體”的廣虛國家競爭力體系中仍是“短板”,中國仍未建立起與國家利益相稱的軍事實力。
中國雖然擁有古老的文明,但是文化吸引力指數排名卻不容樂觀,指數雖有所上升,但排名卻從第8位降到第9位。其中世界知名大學數量不升反降,如何提升一個傳統文化大國在當代國際舞臺的文化吸引力值得高度重視。
如果把美國當作標桿的話,中國在以下方面仍有待提高:軍費開支、武器出口額、科技類諾貝爾獎獲獎數量、上市公司總市值占GDP比重、特別提款權、世界知名大學數量和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上榜數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