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轅
次聲武器與傳統的槍炮不同,它不使用彈藥,而是靠發射人耳聽不到、眼睛看不見的次聲波來殺傷目標。
在自然界和人類活動中廣泛存在著次聲波,海上風暴、火山爆發、龍卷風、磁暴、極光等自然現象,常伴有次聲波的發生。核爆炸、導彈飛行、火炮發射、輪船航行、汽車急馳,甚至鼓風機、攪拌機等機器的工作,都可能產生次聲波。
人們通過次聲波引發的破壞現象,逐步認識到它殺人于無形的威力。
1948年,一艘名為“烏蘭格梅奇”號的荷蘭貨船在馬六甲海峽遭遇風暴,當救助人員趕到時,船上人員都莫明其妙地死了。后經科學家們調查發現,他們死亡的罪魁禍首就是風暴與海面驚濤引起的次聲波。
次聲波的頻率為0.0001~20Hz(赫茲),這個頻段是人耳所聽不到的。而人體各部位細微脈動頻率一般為 2~16Hz,如內臟為4~6Hz,頭部為8~12Hz等。人體的這些固有頻率正好在次聲波的頻率范圍內,一旦大功率的次聲波作用于人體,就會引起人體強烈的共振,從而對人體造成傷害。
次聲波武器就是利用頻率低于20Hz的次聲波與人體發生共振,使共振的器官或部位發生位移和變形,從而造成人體損傷甚至死亡。
為深入了解人體究竟能承受多強的次聲波,人們曾用與人體忍受力相近的狗、猴子和狒狒做試驗。結果表明:狗在172dB(分貝)的高強次聲作用下,出現明顯的呼吸困難,有的甚至停止了呼吸;猴子和狒狒的呼吸次數也明顯降低;當聲壓級達到185 ~195dB時,在不長的時間內,被試動物全部死亡。科學家們反復研究發現,次聲波強度在140dB左右,即使作用時間較短也會引起人體內臟器官機能的改變;當上升到150dB時,則會引起人體器官的病變;如次聲強度再升高, 就會導致死亡。
按照感官刺激分類,目前研制出來的次聲武器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神經型次聲武器,它通過發射頻率與人腦的“阿爾法節律”相近(約5Hz)的次聲波,刺激人的神經,使人暈眩頭痛、精神錯亂。另一種是器官型次聲武器,通過發射頻率與人體內臟固有頻率相當(4~8Hz)的次聲波,使人出現惡心嘔吐、胃痛、呼吸困難等癥狀。
相對于傳統概念的武器,次聲波武器具有隱蔽性強、傳播速度快、傳播距離遠、穿透力強、不污染環境和不破壞設施等特點,從而被列為新概念武器家族的重要成員,勢必成為未來戰場上的武器新寵。
早在上世紀60年代,發達國家就競相研究次聲波武器。1972年,法國國家實驗中心制成一臺強次聲發生器,首次試驗就使5公里以內的人員受到傷害。上世紀80年代,法國科學家加弗羅制出了一種“大哨笛”次聲發生器,聲壓級為160dB ,能對人體器官產生損傷,當時法國報紙稱它為“次聲槍”。1979年,蘇聯秘密進行次聲炸彈試驗,由于當時對其威力估計不足,又缺乏良好防護,造成數名現場人員死亡。美國更是不甘落后。美國陸軍武器研究室研制出一種可延伸至17米長的喇叭型聲炮,發射功率達20kW(千瓦)。上世紀70年代,美國警方開發了使人“僵化”或失去戰斗力的次聲武器來控制騷亂。據稱,美國干涉波黑內戰時,曾秘密用過這些非致命性次聲武器,僅幾秒鐘就使塞軍陣地陷入混亂,有人昏倒,有人嘔吐不止。
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一章“聲現象”課外延伸閱讀
☆編輯/王一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