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桂平 徐桂森 李玉蘭
禽流感又稱為歐洲雞瘟或真性雞瘟,它是一種禽類傳染性疾病,多由A型流感病毒所引起。該傳染性疾病不僅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還會對人及易感動物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本文從發病季節、傳播途徑、易感動物、發病率及死亡率等幾個方面分析了禽流感的流行特點,然后就如何預防和控制禽流感提出了相應的措施,以供參考。
1 禽流感流行特點分析
1.1 發病季節
禽流感發病通常無季節限制,但易爆發于秋冬或冬春等氣候劇烈變化的時期。與其他季節相比,禽流感夏季發病率較低,患雞的癥狀也較輕。究其原因,可能與高溫和紫外線不利于流感病毒存活有關。夏季的溫度及光照強度相對較高,對病毒具有較強的殺滅作用,致使病毒存活期隨之縮短。
1.2 傳播途徑
禽流感病毒傳播速度很快,不僅可造成全雞群感染,還可波及相鄰雞場,進一步擴大感染范圍。該病毒以橫向傳播為主,即通過與感染禽類直接接觸或與被污染的水、飼料、蛋筐及運輸工具等病毒污染物間接接觸等方式傳播病毒。其中糞便、羽毛等病毒污染物的病毒含量高且存活期長,可污染空氣經呼吸道進行傳播,應采取措施進行重點防控。目前,在禽流感病毒是否可以通過垂直傳播方面尚存在爭議,但自然感染該病毒的禽類其蛋殼、蛋黃及蛋清中均可分離出該病毒,說明禽流感病毒存在垂直傳播的可能性。
1.3 易感動物
多種禽類均有可能感染禽流感病毒,從易感程度上來看,火雞最為敏感,雞相對次之,鴨、鵝等禽類多呈隱性感染,豬、小白鼠、野禽和各種鳥類也容易感染禽流感病毒。與其他雞群相比,產蛋雞群更易感染該病毒。以往鴨、鵝等水禽感染禽流感病毒后無明顯癥狀,但有研究認為該病毒對此類動物的毒力呈現出逐漸增強的趨勢。
1.4 發病率及死亡率
被感染禽流感病毒禽類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與病毒毒力、禽種、齡期、飼養狀況及是否并發其他疾病等因素有關,禽類發生感染后通常發病率很高,但死亡率較低。但病毒毒力較強時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可達100%。此外,飼養狀況不良、管理不善、環境太差、強應激或并發感染等因素均會導致發病率和死亡率升高。
2 預防控制禽流感的主要措施
2.1 改善環境條件
為家禽提供良好的養殖環境和生存空間對于降低禽流感發病率具有積極作用,也是提高家禽健康水平的重要措施。因此,應加強環境消毒,及時清理糞便、墊料、病死家禽及生活垃圾等固體廢物,努力減少傳染源,控制疫病傳播。
2.2 提高飼養管理水平
目前,散養管理是養雞戶的主要養殖模式,很多人未意識到疫病預防的重要性,未按相應程序免疫,導致感染禽流感病毒的幾率升高。應努力提高飼養管理水平,提倡封閉養殖,適當限制家禽與環境接觸,以防疫情流行。同時,努力改善周邊環境,合理控制養殖規模,采取設置隔離帶等方式保證疫情來臨時家禽的安全。
2.3 提高免疫密度,重視免疫監測
為確保免疫接種效果,應采取措施提高免疫密度,重視免疫監測。當地政府應指導養雞戶采取相應的免疫措施,按規定程序防疫,同時努力提高疫苗注射人員的業務水平和職業素養,保證疫苗注射量和注射部位的準確度,合理保存疫苗,以提高禽流感防控水平。免疫監測可通過測定免疫后抗體的抗體水平來反映免疫成效,對于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應在提高免疫密度的同時重視免疫監測,合理利用疫苗,使疫苗充分發揮其作用。
2.4 重視水禽免疫
目前,在禽流感疫情傳播中,水禽起到了重要的推進作用。鴨、鵝等動物可通過隱性傳播威脅其他動物的安全,其水源、飼料、糞便等物也是重要的傳染源。因此,應重視水禽免疫,在免疫接種時應注意調整疫苗株,減少免疫應激。此外,還要建立免疫監測制度,掌握正確的接種方法,減少水禽對禽流感傳播的促進作用。
2.5 積極研究新型疫苗
禽流感病毒具有變異率高、亞型眾多等特點,為提高禽流感病毒的控制水平,應積極研究新的、效果好的疫苗。隨著分子生物學的進一步發展,新型疫苗的研究水平也逐步提高,而開展該項研究對于提高家禽對病毒的抵抗力、使其順利度過疫情期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