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豬肉價格在CPI中占有極大比重,直接影響著我國的民生狀況。近年來,經濟通貨膨脹,CPI持續處于高位,這和我國豬肉價格的頻繁波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2011年7月,國務院專門召開會議,要求強化對生豬生產的保險支持,做好生豬保險工作,提高生豬保險覆蓋面。本文就我國生豬保險的現狀和發展提出相關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生豬保險;豬肉價格;穩定
一、緒論
生豬保險是1980年恢復國內保險業務以來, 開展業務較晚的險種之一。生豬保險費率較低,專業性強,對提供生豬利益保障、防范生豬損失規范市場風險有著重要的作用。豬肉是國民喜愛的食物之一,具有巨大的需求,我國目前每年出欄豬達到6億頭以上。發展生豬保險,保障豬肉食品安全是目前關系民生的一個重要課題。但是,當前生豬保險持續低迷。我國目前的生豬保險保費不到10億,平均每頭出欄豬價值2000元中僅有0.6元是生豬保費成本,無論從保險廣度還是保險深度,生豬保險的發展都不盡如人意,嚴重影響了我國生豬業的發展。2012年5月4日,國務院出臺的《農業保險條例(征求意見稿)》中,明確將生豬保險歸類為農業保險,并給予了營業稅免稅等財政政策的扶持,表現了國家對農業保險發展的支持和信心。本文對生豬保險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以為我國完善生豬保險提供意見。
二、豬肉價格波動
豬肉是日常生活的主要副食品,品類繁多可以多種方法烹制,耗時相對不長,符合中國人的品食習慣和口味以及氣候環境需要,所以豬肉一直是中國人餐桌上最重要比重最大的肉食類品。目前我國每年生豬出欄6億頭,相當于每1個人每年吃掉半頭豬左右。特別是豬肉價格在CPI中占有極大比重,因而豬肉是關系到民生關系的標志性問題。
近年來,我國經濟通貨膨脹,CPI持續處于高位,這和我國豬肉價格的頻繁波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特別是03年以后,全國生豬價格開始大起大落,整體呈上揚趨勢。根據中國飼料在線網數據,08年到11年期間,肉豬價格最高到達17元每公斤,最低只有9元每公斤,豬肉價格跌宕起伏,在超過價格過高警戒線后又躍下價格過低警戒線。剔除通貨膨脹引發的CPI影響,豬肉價格波動劇烈的最主要原因仍然是豬肉供給的長期失衡。為此,2011年7月15日,國務院召開會議,要求強化對生豬生產的保險支持,做好生豬保險工作,提高生豬保險覆蓋面。利用生豬保險,保障豬肉供給,控制豬肉價格顯得尤為的重要。
三、我國生豬保險的發展及其問題
1.生豬保險的定義
生豬保險的定義目前還沒有法律條文規定,但大多數保險公司和專家學者認定生豬保險是以商品用豬為保險標的,由保險人對生產者(被保險人)在生產過程中因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損失而賠償責任的保險。它屬于農業保險的一種,是市場經濟背景下養豬業規避市場風險的一種有效手段。如果生豬在保險合同規定的時間內發生了保險意外,那么保險人會按照合同給予生產者賠償,減少生產者的營業損失,提高其抗風險能力。
2.生豬保險的特點
(1)生豬保險作為農業保險的一種,具有轉移和分散風險的能力
在大數法則下,大量的投保人通過少量錢的投入購買生豬保險,從而將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保險人),保險人對每個投保人收取保費后,擁有了大規模資本可以抗衡概率事件下發生的瘟疫或者自然災害等意外事故引發的生豬損失。通過形成這種保險基金,達到轉移和分散風險的目的,促進生豬養殖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2)具有很強的外部經濟性和經濟輻射能力
生豬保險的發展可以促進多方面收益。分散生豬養殖業的風險,促進農業發展,保障農民利益;推廣生豬保險,可以提高生豬疫苗應用程度,加強生豬養殖衛生建設;促進保險事業的發展;同時對于餐飲業,交通運輸業,飼料加工業都有很明顯的外部經濟效益。
(3)一種專業保險品種,與民生問題社會問題息息相關
生豬保險是專門為生豬定制的保險品種,直接影響到豬肉價格質量等問題,從而影響民生,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
(4)可操作性差,成本高,存在大量的道德風險和逆選擇
3.我國生豬保險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生豬保險發展落后
我國農業保險雖然經過20多年的發展,仍處于主要承保畜牧業自然風險中的部分可保風險階段,與發達國家具有很大的差距。目前國內的生豬保險種類較單一,精算團隊也較少。保險條款和保險產品不能適應和滿足生豬產業的經濟發展需求,存在經營成本高、業務覆蓋面小、產品結構不合理、針對性不強等問題。以應用最廣泛的中國人保財險的生豬保險條款看,生豬保險產品保險條件要求高,只適合大規模養殖戶,保險責任范圍狹隘,保障利益少,實務上一般按照實際損失的六成賠付。投保人或者被保險人處于不利地位。據資料顯示,中國散戶生豬出欄率占到市場的60%,特別在農村更達到90%以上。個體戶缺乏成本意識,效率低下,缺少必要的養殖知識,生豬死亡率高,風險大,但并不滿足“按年投保的年出欄育肥豬200頭以上”的生豬保險條件要求,無法投保。
(2)商業性保險公司對生豬保險缺乏積極性,有效供給嚴重不足
養豬行業是一種高風險的產業,特別是目前國內生豬養殖技術不夠,個體散戶經營的大量存在,衛生免疫得不到保障,嚴重影響生豬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存在著大量的道德風險和逆選擇問題。因而生豬保險的高賠率和難以控制的市場風險使商業保險公司對生豬保險趨之若鶩。在技術上,我國缺少財產險方面的儲備人才,在精算方面上缺少有力的團隊去分析和厘定生豬保險保費,同時我國生豬養殖業有明顯的地域性,缺少保險經驗和既有數據,造成生豬保險險種單一。更重要的是生豬產業雖然在總體上產能較高,但地域攤薄后劃歸到單位分支機構上的產能水平較少,嚴重影響了保險公司的積極性。
(3)生豬生產者對生豬保險有效需求不足
國內養豬戶規模經營少,造成邊際成本高,往往不愿意或者無力購買生豬保險,而由個體承擔風險損失。生產者保險意識不高,保險條款和保險產品不能適應生豬養殖業的發展和需求,理賠程序復雜,又缺少專業經紀人的咨詢和溝通,導致生產者往往積極性不高。
(4)營銷渠道不暢
生豬保險費率較低,保費幾十元到幾千元不等,保源也很分散,導致其代辦費很低,保險業務員往往缺少積極性去推銷生豬保險,若上門服務,則營運成本比較高昂。所以,生豬保險的銷售一般都是網上直銷或待客戶來網點投保。這種營銷方式需要客戶的主動需求,所以依賴產品的售前宣傳來激發客戶的購買意愿。生豬保險雖然盈利率良好,但持續低迷的投保率使其在總保費中的占比一直很低,保險公司因而不會在其中投入過多的資源。
四、發展生豬保險的建設性建議
1.促進生豬保險的市場開放和建設
生豬保險只能夠在開放性的市場上才有效,才能夠促進豬肉價格的穩定。只有不斷促進豬肉市場的開放性,加強生豬市場的建設和公平競爭,促進豬肉運輸業的發展,才能夠使得生豬保險有效有力的運作,保證生豬價格的合理和穩定。
2.豬肉市場的監管
不斷加強對豬肉市場的監管,打擊豬肉造假,生產病豬死豬等違法經營活動。這些違法行為會使農戶存在僥幸心理,造成市場的穩定,侵犯了消費者利益,更會大大減低生豬保險的投保率,減低市場豬肉價格的穩定度。
3.政策性稅率的優惠
據2012年5月4日出臺的《農業保險條例》,生豬保險作為農業保險的營業稅應當給予免除。但是生豬保險最大的障礙之一是產品開發,而生豬保險的開發需要的是大量的數據收集和有力的精算團隊計算。為此,國家應當對此部分作為企業的研發費用,給予一定的加計扣除率。只有給予足夠的稅率優惠,才能夠減少保險公司對生豬保險的稅負轉移,才能降低生豬保險的價格,提高生豬保險的投保率。
對于生豬生產企業,國家也應當給予政策性補貼和扶持,如營業稅的減免和企業所得稅稅率的降低。只有實質的稅率優惠,才能夠促進生豬產戶的積極性,促進豬肉價格的穩定。
4.保險公司的產品策略
(1)保險標的
在保單產品方面我國生豬險缺少綜合性的保障。在提供生豬保險的同時附加上其他責任保險或家財險,增大保險的保障范圍,提高保障的綜合性。保險公司還可逐步放寬生豬保險承保的保險標的,對能夠明確保障的生豬,作為綜合保險可以設置一定的限額。
(2)費率的厘定
全國統一的保單忽略了自然與社會環境的差異,區分不同地域和不同項目風險程度科學厘訂費率非常必要。對不同自然災害實行的不同費率,對社會環境,可按生產經營環境、規模大小、利潤高低等實行不同費率。
保險公司應當制作出對于小個體農戶的簡約合理、成本低的統一保單,如同短期意外險一樣,統一數額和利率,不僅可以滿足農戶需求,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簡化工作流程,不用對室內財產進行繁瑣的估值,節約公司運營成本。
5.保險公司的營銷策略
提高農民的保險意識;建立主動推銷的生豬險營銷隊伍,改變目前坐等客戶上門的經營方式;與壽險代理人銷售相結合,共享營銷渠道;尋求新的代理渠道,如銀行、郵局、超市等,以上都是保險公司在推廣生豬保險過程中可以優化的方式。針對不同營銷渠道,保險公司應搭配不同的、有針對性的險種。如針對網上銷售和電話銷售,可以主打一些簡單便宜的、小型的生豬險;針對銀保和傳統代理渠道則可以推銷一些具有綜合功能的生豬保險險種。
保險的售后值得重視。生豬險在購買前沒有進行實地產戶勘察,因為在出險后的核賠定損格外重要,在必要時協助專業的評估機構進行財產損失評估。
最后,保險公司的售后服務質量還體現在配套服務上。在生豬保險的營銷中,業務人員可向客戶提供生豬風險管理咨詢、安全管理培訓等服務,在提供基本保障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為產戶提供理財服務及防災防損服務,從而實現各個險種的整合提高了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劉勇,任大廷.我國生豬保險現狀分析.保險研究,2009年第九期
[2]張海,蔣紅,李錄堂.農戶購買生豬保險的實證性分析.貴州農業科學,2010年9月
[3]王新亮,汪延法.美國農業保險的歷程及啟示.農業經濟,2004年第11期
[4]建議改進生豬保險理賠方法.中國牧業通訊,2010年第9期
[5]銀梅,李建勛,方向陽,曲興罡.生豬保險的發展困境及對策解析.中國牧業通訊,2008年第6期
作者簡介:
朱文龍(1969-),男,浙江人,雙學士學位,工作單位: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市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