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靜

2014年3月16日,《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頒布,標志著新型城鎮化上升為國家戰略。縣域作為“三農”問題集中區域和統籌城鄉發展的關鍵載體,新型城鎮化建設水平牽動著全國城鎮化建設的大局。在新型城鎮化上升為國家戰略的背景下,縣域地區如何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成為值得關注的重要問題。
縣域經濟是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紐帶、農村為腹地,城鄉兼容的區域經濟。縣域經濟已成為中國經濟版圖中的重要一極。
目前,縣域經濟總量占我國國民經濟總量的半壁江山。2012年,全國縣域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7.8萬億元,占全國地區生產總值的53.5%,縣域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平均值為22580元,為全國平均水平的75.3%。2008年至今,縣域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保持在12%以上,2012年達15.2%,增速明顯高于全國水平。
然而,在快速發展的同時,縣域經濟暴露出的問題同樣不容回避,綜合經濟實力薄弱、缺乏優勢產業支撐、經濟發展內生性動力不足、盲目工業化等問題依然嚴峻。縣域地區依靠投入資金、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實現經濟規模增長這種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發展模式難以為繼,產業升級緩慢、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等問題日益突出,縣域經濟發展面臨的外部挑戰和自身壓力日益嚴峻,轉型發展迫在眉睫。
中國2856個縣涵蓋著城鎮與鄉村,兼有農業與非農產業,資源稟賦、經濟發展程度千差萬別,各具特色,縣域經濟的發展路徑更具特殊性和復雜性。新型城鎮化具有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的基本特征,要求縣域經濟必須“科學發展”:堅持綠色發展,突出特色發展,實現“產城一體化”發展。
堅持綠色發展
相對于大城市,縣域具有生態文明建設的優勢,貫穿生態綠色、集約發展的理念,促進工業生態化轉型成為這部分縣域經濟轉型發展的必然要求。
部分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發展快速,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發展中最具活力的亮點。2013年,“中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市排行榜”第一名的昆山市地區生產總值高達2920億元。排名第三的張家港入選福布斯中國最富縣級市榜單。
以張家港為例,作為中國綜合實力最強的縣級市之一,張家港通過實施工業經濟轉型升級培育工程,加快提升改造傳統產業,發展電子商務,引進區域總部、運營中心、結算中心等項目。在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張家港堅持把生態文明融入城市發展全過程。張家港在全國第一個制定實施了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大綱,獲評中國十佳綠色城市。
突出特色發展
就具有地域特色和資源優勢明顯的縣域而言,其經濟發展應該依托本地優勢資源,找準定位,突出特色。以低污染、高就業、高附加值、產業集群化、本地資源優化作為這部分縣域產業選擇發展的標準,優先發展農業、旅游休閑度假、文化產業、本地產品加工等特色產業,形成特色經濟。
壽光具有豐富的農業資源,是全國著名的“蔬菜之鄉”。壽光近幾年利用農業優勢資源,依靠科技創新,加快園區農業、種子種苗產業、品牌農業和創業農業的發展,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建成了國內首家蔬菜電子拍賣中心和首家蔬菜網上交易市場,涉農產業體系的大發展,己經成為拉動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一極。2012年,壽光地區生產總值618億元,位列山東省前二強。
實現“產城一體化”發展
隨著大城市空間載體不斷飽和與生產要素成本上漲,大城市周邊區縣因區位和生產成本優勢,成為分擔大城市功能和承接產業轉移的首選地。這部分縣域的發展需要通過與大城市主城區進行統一規劃,功能上統籌分配,實現“產”與“城”融合,形成合理分布、功能互補的發展格局。
隨著城市發展定位的轉變,北京從以前對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強大的“虹吸”效應,正逐步轉化為“溢出”效應。距北京市區最近的河北縣城固安以固安工業區、空港產業園區、大清河經濟技術開發區等產業載體,積極承接北京產業轉移,發展電子信息、汽車零部件、現代裝備制造業等產業,同時著力建設配套基礎設施。在堅持產業發展與城市發展雙核驅動下,2013年,固安全縣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00億元,財政收入近30億元,經濟總量實現約30倍增長。
受制于區位條件、發展基礎等因素,全國縣域經濟發展狀況存在著巨大差異。東部地區縣域以外向型經濟為主,依托冶金、紡織、電器機械制造等傳統產業,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中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則相對緩慢。要正確認識縣域經濟存在非均衡發展的現狀,客觀分析縣域經濟規模、速度和產業占比的差異,明確不同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優勢和存在的問題。
堅持生態文明的綠色發展、因地制宜的特色發展、“產城一體”發展是縣域經濟發展中可以借鑒的模式。在認清縣域經濟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明確發展定位,綜合考慮判斷確定適合自身的發展路徑。
針對不同地區縣域,其發展定位要因地而異。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東部地區縣域,尤其是百強縣,其發展定位更多的是關注GDP增長與環境環保相結合,注重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注重經濟發展和社會、環境效益,走內生性發展道路。通過先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發展新技術產業,加強環境資源集約利用,促進產業集約化發展。
針對特色優勢資源的中西部地區縣域,其發展定位要集中資源、要素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將培育特色經濟作為主攻方向。中西部縣域地區亟待加強提高煤、石油、天然氣等資源利用水平,注重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提升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同時,要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處理好產業與城市發展的關系,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合理進行拆遷安置,并完善商業配套業態,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產和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