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金融市場化的發展,金融中介的功能也發生了變化,尤其是“影子銀行”成為重要的機構。影子銀行在提供流動性的同時卻受到不相匹配的監管約束,成為金融系統的一個重要風險隱患。我國的影子銀行系統發展尚處初級階段,因此也呈現出特有的特征。預防我國影子銀行風險,有針對性加強監管,是保持金融穩定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影子銀行體系;系統性風險;監管對策
一、影子銀行體系概述
1.影子銀行的概念
影子銀行又稱為影子金融體系或是影子銀行系統,指的是區別于傳統銀行以存款、貸款和結算為核心的業務組織形態,以貸款資產證券化等方式行使傳統銀行信用、期限和流動性轉化功能的機構。國際上典型的影子銀行機構有:投資銀行、貨幣市場基金、對沖基金、結構性投資工具(SIV)、債券保險公司等。
2.我國影子銀行概述
(1)我國影子銀行的組成部分
在我國,影子銀行實質上是在信貸資源稀缺背景下,擔負連接存貸款市場與貨幣市場功能的中介體系,它是對傳統銀行機構信用擴張渠道的補充和替代。主要形式包括:擔保公司、信托公司、典當行、貨幣市場基金、地下錢莊、小額貸款公司、各類私募基金、民間融資、各類金融機構理財等表外業務。
(2)我國銀子銀行的主要融資方式
我國的影子銀行,從事的業務多類似于吸收存款并發放貸款,直接融資的成分較低,主要表現為以下三種形式的融資:一是銀行表外業務,如理財產品。部分理財產品資產池涉及委托貸款、信貸資產轉讓等,從而規避了監管層對信貸規模、撥備等的管控。二是非銀行類金融機構,如信托公司、小額貸款公司、財務公司和典當行等。三民間金融。民間金融是我國影子銀行范疇中的一項重要融資類別。
二、影子銀行的一般性風險
影子銀行的各類創新在完善金融市場功能、減少資金融通障礙的同時也存在著較多的風險隱患。
1.錯配方式引發風險積聚
通常影子銀行存在兩種錯配方式。一是期限錯配,影子銀行多存在負債錯配和資產錯配的問題,特別是銀行理財產品,往往通過短期負債類理財產品匹配長期資產,因此需要不斷滾動發行才能確保不導致融資方的資金鏈斷裂;另外一方面則是發行利率、標的項目收益率錯配。如我國部分基建信托產品的發行利率通常都在10%以上,遠遠高于基建項目可能達到的平均收益率。
2.由對沖基金高杠桿交易帶來的高系統性風險
一是杠桿交易導致收益與風險不匹配。對沖基金存在成功可獲高收益而失敗則僅損失本金的風險與收益不匹配性,這誘發對沖基金進行將風險轉嫁給交易對手或市場的高風險投資。二是對沖基金投資會出現分散風險策略應用的盲區。比如影子銀行可以通過將次級貸款證券化的方式把貸款銀行所面臨的違約風險進行層層分散,最終結果是這些風險逐漸集中到風險偏好較高但是幾乎沒有受到監管的對沖基金這里,風險反而被放大。三是“羊群效應”可能會引起市場的較大波動。對沖基金一般都利用數量模型按照既定程序操作找出合適的標的資產進行投資,由此導致許多對沖基金的投資組合和交易條件非常相似,往往一家大基金的行動會牽動多家基金的反應,引發整個市場的巨大波動。
3.風險跨境傳遞變得更容易
影子銀行體系極大地推進了金融全球化進程,但是,隨著資本的跨境配置,風險也在全球分散。資本的跨境配置是建立在流動性充足、資本流動穩定和資產價格穩定的基礎之上,一旦產生外部沖擊,資本的國際流動就面臨巨大的風險。而且,風險的爆發不僅會影響資本所有者,更會影響到資本投資的目的地市場。
三、我國影子銀行的特征及風險源分析
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還處于比較落后的階段,各類金融衍生產品或衍生工具的使用也較少,因此影子銀行也體現出特有的特征,風險源也較西方國家有所不同。
1.我國影子銀行的特征
一是規模相對較小,運作較為簡單。2012年我國影子銀行體系的規模約占國內GDP的29%,遠低于美國、歐元區影子銀行體系的規模。國內影子銀行金融衍生品的復雜程度遠遠低于歐美等發達國家。
二是杠桿率較低。在我國,對杠桿率的管理非常謹慎,我國規定商業銀行不允許為私募股權基金發放并購貸款。所以我國影子銀行體系的杠桿率遠低于歐美國家。
三是由商業銀行主導。現階段,我國商業銀行在金融市場上仍占主體地位,龐大的商業銀行體系能夠為對沖基金、信托機構、貨幣市場基金、擔保公司等影子銀行提供豐富的客源。
四是證券化產品少。我國影子銀行的產品很少涉及資產證券化,具有證券化特征的只是很少數銀信合作產品。
五是以零售為主。影子銀行產品購買者以零售客戶為主體,主要依賴零售渠道融資。
2.我國影子銀行體系的風險源分析
由于與西方發達金融體在影子銀行發展階段及存在形式上存在不同,我國影子銀行的主要風險源也體現特有的特征,主要風險源包括:
(1)民間金融
我國民間借貸余額在4萬億元以上,占影子銀行系統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主要風險有:一是高利貸等民間金融方式可能加劇企業破產風險;二是民間借貸風險經由銀行信貸渠道向正規金融機構傳遞;三是民間和會、標會等互助組織容易出現利益不清、財務混亂等情況,損害參與者權益。
(2)資產證券化
近年來,我國資產證券化的基礎資產范圍明顯擴大,不僅包括一般貸款以及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現在還包含中小企業貸款、汽車抵押貸款等。其風險主要有:一是商業銀行對證券化資金進行隱形擔保,風險沒有實質剝離;二是存在道德風險,銀行審批標準的降低可能會導致資產池信貸風險高于一般貸款;三是部分資產證券化是借助理財產品、銀信合作等非正式途徑進行,缺乏有效監管;四是各銀行交叉持有問題突出。
(3)地方投融資平臺的風險較大
地方投融資平臺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在銀行體系內,余額大約為10萬億;另一部分是在影子銀行系統內,余額在3-8萬億之間,總體規模較大。而且考慮到平臺負債每年的利息可能到1.5-2萬億之間,這就要求地方財力每年至少增長20%以上。地方投融資平臺風險不容忽視。
(4)私募基金
近年來,在我國以委托理財方式為投資者提供投資服務的私募基金、以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和證券公司集合理財計劃為代表的陽光私募基金等都發展迅猛。其風險有:一是對民間私募基金的運作尚缺乏明確的法律規范;二是相當多的私募基金尚未受到監管。
四、我國影子銀行的主要風險
1.影子銀行快速擴張帶來的潛在信用風險
如果將“信用中介”的內涵也擴展到針對同業機構的信用行為,那么中國的影子銀行規模估計會在30萬億左右,其中,銀行理財7萬億存量規模、券商資管1萬億、資金信托扣除貸款和股權后的總資產3萬億。在如此巨大的規模下,影子銀行極有可能對可投入股市資金造成擠出效應,同時其快速擴張也帶來了潛在的信用風險,可能對我國整體金融體系的穩定造成實質性損害。
2.影子銀行造成的關聯風險
當前,由于對影子銀行的監管不夠健全,一些銀行就將貸款由信托公司包裝成金融衍生產品,然會通過信托公司的這些產品將資金投資于基礎設施、房地產領域、高風險的股票市場等,并通過出售股份等方式將更多的主體聯系在一起。當資產價格大幅波動時,這些緊密相連的主體也就形成了一個關聯的風險組合。此外,有學者估算民間借貸資金約30%來自銀行,民間借貸風險也可能傳遞至表內。
3.影子銀行增加了貨幣政策操作難度
影子銀行沒有受到像存款準備金制度、資本充足率要求等一般審慎監管制度的約束,通常具有自有資金少、業務規模大的特點,其潛在的信用擴張倍數甚至達到幾十倍,由此造成對M2數據以及人民幣存款的擾動也比較明顯,對將M2作為中間目標的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操作提出了挑戰。
五、我國影子銀行風險防范的對策建議
1.健全金融立法,填補法律空白
一是盡快出臺資產證券化的相關條例,為資產證券化規范開展提供法律保障。二是出臺法律法規對股權投資基金進行規范,對基金管理公司資質、門檻、基金管理模式、限售渠道等多方面進行細化。三是積極推進對民間金融相關法律的建設,促進民間金融規范發展。
2.以完善風險防火墻為基礎強化金融機構風險管理
一是加強與影子銀行之間的防火墻建設,隔斷影子銀行風險向商業銀行的傳輸。二是加強對資產證券化業務的風險管理。三是嚴格操作風險管理,嚴禁參與民間金融活動,避免民間金融體系風險向銀行的傳遞。四是建立征信部門內部防火墻制度,禁止一切可能影響到公正評級的業務。五是加強私募基金經理人資質管理,提高基金管理水平。
3.規范穩健推進金融產品的創新
一是規范引導金融創新。中國影子銀行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其所反映出的問題更多的是由于規模過小或創新不足。應在規范非傳統銀行業務健康發展的基礎上引導金融創新。二是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循序漸進地推進金融產品的創新。在激活金融機構產品創新動力的同時,必須加強宏觀監管,將金融產品創新納入法制和規范的框架中,有效地規范金融產品創新,使其推進經濟發展的作用取得良好的效果,將負面效果減至最小。
4.改進貨幣政策調節方式,提高宏觀調控的有效性
影子銀行實質上已經具備了信用創造的能力,對傳統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形成了一定沖擊。因此,央行需系統研究影子銀行對貨幣政策帶來的挑戰,改善貨幣政策調節方式,提高宏觀調控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5.加強信息披露,增加影子銀行經營透明度
一是設計信息披露制度。對影子銀行實行嚴格的信息披露制度是保證市場參與者切身利益的重要基礎。二是嚴格進行信用評級。信用評級是加強信息披露,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必要制度。應加強公司治理,嚴格公司內部評級程序;完善評級方法;提高評級透明度等等。將評級機構納入監管部門監管范圍等。
參考文獻:
[1]許芳芳.我國影子銀行現狀[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3,(461):66-67
[2]唐紅娟.影子銀行體系:功能、脆弱性與監管改革[M].1版.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
[3]邱峰.影子銀行與商業銀行的融合及其風險規避研究[J].金融會計,2012(7)
[4]辛喬利.影子銀行[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2
[5]易憲容.“影子銀行體系”信貸危機的金融分析[J].江海學刊,2009(3)
[6]江衍妙,瞿炳建.試論中國“影子銀行”的金融風險及應對策略.現代經濟信息,2013(6)
[7]余建強.我國“影子銀行”的金融風險及監管問題探討.商業時代,2012(22)
[8]張健利.探析我國“影子銀行”的金融風險及監管問題.中國電子商務,2012(22)
[9]張越,張方舟,唐亞飛,陳希凡.淺談我國影子銀行的監管.經濟視野,2014(11)
[10]謝瑞芬.我國影子銀行風險分析及防范措施研究.華北金融,2014(3)
作者簡介:
王心如,女,中國注冊會計師,就職于中國人民銀行煙臺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