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平 曹陽
摘要 [目的]開展了連粳7號不同稻作方式比較試驗,使其在徐州市產量結構和稻作方式達到完美結合,最大程度地提升超級稻的增產和增收效應。[方法]結合徐州地區近幾年的栽培方式,系統比較4種稻作方式(機插秧、拋秧、手插秧、直播)對連粳7號產量和生育進程的影響。[結果]不同稻作方式對連粳7號生育進程、農藝性狀、莖蘗動態和產量都有不同影響。產量上,手栽稻和拋秧稻相當,分別為9 756.0、9 700.5 kg/hm2,機插稻低于手栽稻和拋秧稻,為9 171.0 kg/hm2,直播稻最低僅為8 613.0 kg/hm2。純收益上,拋秧最高,達14 781.0元/hm2,其次為機插秧13 438.5元/hm2,手栽稻再次為12 766.5元/hm2,直播稻最低為12 243.0元/hm2。[結論]建議政府加大力度扶持水稻機插和拋秧,改直播為商品化育秧,從而達到控減直播稻的目的。
關鍵詞 連粳7號;稻作方式;生長發育;產量及其構成;效益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20-06580-03
Study on Different Rice Planting Patterns of Lianjing No. 7
YUAN Ping et al
(Pizhou Agriculture Committee, Pizhou, Jiangsu 221300)
Abstract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carry out the comparative test of different rice planting patterns about Lianjing No. 7, and make achieve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its yield components and rice planting mode, and then promote the yieldincreasing and income rising effects of super rice in a large degree in Xuzhou Area. [Method] Combining the cultivation pattern in recent years in Xuzhou Area, the effects of four rice planting patterns(mechanical transplanting seedlings pattern, scattered transplanting seedlings pattern, hand transplanting seedlings pattern and sowing directly) on yield and proces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Lianjing No. 7 were compared systematically. [Result] Four rice planting patterns had different effects on proces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gronomic traits, tiller dynamic and yield of Lianjing No. 7. From yield, the hand transplanting pattern was equal to scattered transplanting pattern, which was 9 756.0 and 9 700.5 kg/hm2, resp., mechanical transplanting pattern was next by 9 171.0 kg/hm2 , sowing directly pattern was the lowest by 8 613.0 kg/hm2. From pure income, scattered transplanting pattern was the highest by 14 781.0 CNY/hm2, the next was mechanical transplanting pattern by 13 438.5 CNY/hm2, hand transplanting pattern ranked 3 by 12 766.5 CNY/hm2, sowing directly was the lowest by 12 243.0 CNY/hm2. [Conclusion] It was suggested that government powerfully support rice mechanical transplanting and scattered transplanting, and change sowing directly as commercially raising rice seedlings, then reached the goal of controlling and reducing sowing directly rice area.
Key words Lianjing No. 7; Rice planting patterns; Grow and development; Yield and its components; Benefit
基金項目 江蘇省三新工程項目(SXGC[2013]042)。
作者簡介 袁平(1968- ),女,江蘇徐州人,高級農藝師,從事作物栽培、種子培育、推廣及應用等研究。
收稿日期 20140611
連粳7號是由江蘇省連云港農業科學院選育的中熟中粳水稻新品種,2010年在徐州市示范攻關產量達10 636.5 kg/hm2,種植面積逐年擴大,至2013年全市種植面積2.14萬hm2,占全市粳稻面積的36.6%,是徐州市近年主推的水稻品種。該品種株型緊湊,穗型較大,分蘗力較強,整齊度好,后期熟期轉色較好[1-15]。為更好地發揮連粳7號高產潛力,結合徐州市近幾年機插秧、拋秧以及直播稻等簡作栽培方式的大面積應用,筆者開展了連粳7號機插秧、拋秧、手插秧以及直播稻等不同稻作方式的比較試驗,驗證不同稻作方式對連粳7號產量以及生育進程的影響,以使連粳7號在徐州市的產量結構和稻作方式達到完美結合,最大潛力地提升超級稻的增產和增收效應。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田基本情況
試驗田位于大許試驗場內,土壤為花堿土,土壤肥力中等,前茬小麥,品種煙農19。溝渠配套,排灌方便。
1.2 供試材料
供試水稻品種為連粳7號,由連云港農業科學院提供。
1.3 試驗設計
試驗設置機插秧、拋秧、手插秧、直播4種稻作方式,每個試驗小區長20.0 m,寬16.7 m,小區面積為334 m2。2次重復。小區間隔40 cm,重復間走道40 cm。
1.4 試驗過程
不同栽插方式的水稻落谷時間、用種量按試驗設計方案進行,育秧方式是濕潤育秧,其中拋秧和機插秧采用塑盤,直播稻是水直播,種子均用菌蟲清浸種,手栽育秧田施基肥300 kg/hm2(N-P-K比例為10%-8%-8%),追肥施尿素12.0 kg/hm2,分斷奶肥和送嫁肥兩次施用。移栽前調查秧苗素質,移栽后調查返青時間和定點調查基本苗(采取對角線調查,從第3行第3叢依次數10株)。基肥施復合肥600 kg/hm2(15%-15%-15%),分蘗肥施尿素225 kg/hm2,與除草劑混施,穗肥施用專用的有機無機復混肥600 kg/hm2(18%-4%-8%)。調查分蘗情況,每7 d 1次,直至分蘗下降,以取得最高分蘗數和成穗率。適時調查抽穗期和成熟期,收割前調查株高、有效穗及取樣考種(方法同調查基本苗)。最后進行收割,測產。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育進程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直播稻由于播種時間比手栽稻、拋秧、機插稻分別遲43、25、16 d,導致生育進程推遲,生育期明顯縮短;拔節期相應推遲19、17、9 d,齊穗期推遲18、12、7 d,成熟期推遲29、13、8 d,全生育期分別縮短19、13、9 d,且生育后期受低溫影響的風險增加。
2.2 莖蘗動態分析 從近幾年苗情定點調查數據來看,不同稻作方式的莖蘗數都是隨水稻的生長呈單峰曲線變化,開始表現上升趨勢,達到最高值后下降。非蒜茬不同稻作方式中,旱育手栽稻莖蘗快速增長期在6月27日至7月18日,高峰苗出現在7月25日左右;拋秧莖蘗快速增長期在6月27日至7月18日,高峰出現在7月25日左右;機插秧莖蘗快速增長期在7月4~25日,高峰苗出現在8月1日左右;直播稻莖蘗快速增長期在7月4~25日,高峰苗出現在8月1日左右。
這表明拋秧稻雖然比手栽田拋秧晚7 d左右,但在拋栽過程中對秧苗損傷輕,緩苗期短,分蘗節位低,夠苗期和高峰苗均出現在7月25日左右;機插秧由于秧苗小,栽插過程中對秧苗機械損傷較重,緩苗期延長,分蘗節位提高,因此莖蘗快速增長和高峰苗出現的時間落后于手栽稻和拋秧稻;直播稻雖然沒有秧苗損傷過程,分蘗節位也較低,但由于播種晚、播量大,個體發育不好,生長進程推遲,高峰苗出現比機插稻還晚。
2.3 農藝性狀分析 從表2可以看出,不同稻作方式的水稻植株性狀和穗部性狀有明顯區別。從植株性狀看,總葉片數、株高、節間數在不同稻作方式間表現為手栽稻最高、最多,直播稻最矮、最少;從穗部性狀看,手栽稻穗長最長,機插稻的一次枝梗數和二次枝梗數最多。在4種稻作方式中,手栽稻生長期長,總葉片數15.6葉左右,主莖節間數5~6個;拋秧稻總葉片數15.3葉左右,節間數多為5個,個別的為6個;機插稻總葉片數14.8葉左右,節間數為5個;直播稻總葉片數13.0葉左右,節間數為5個。直播稻由于播期推遲,生育期縮短、基本苗多、群體大、個體素質差等原因,個體生長量不足,穗型變小,穗粒數減少,同時基部節間較長,增加了后期倒伏的風險,不利于實現高產穩產。
2.4 產量結構分析 從表3可以看出,同一水稻品種的產量及其構成因素在不同稻作方式間存在差異。單位面積穗數拋秧稻最多,其次是手栽稻,機插稻成穗數幾年來平均最少,直播稻成穗數不穩定,有的年份低,有的年份高,如2011年直播稻成穗數是最低的。手栽稻穗粒數最多,其次是拋秧,再次是機插稻,最少的是直播稻,表明穗長是隨著生育期的縮短而減少的。產量上,手栽稻和拋秧稻相當,分別為9 756.0、9 700.5 kg/hm2,機插稻低于手栽稻和拋秧稻,為9 171.0 kg/hm2,直播稻最低,僅為8 613.0 kg/hm2。
這表明基本苗適宜的手栽及足盤拋栽的拋秧兩種方式的產量構成因素比較協調,容易實現高產;機插秧由于最后成穗數不足,產量低于拋秧;直播稻雖然穗數較多但群體較大,個體較弱,加上灌漿氣候條件不及拋秧和機插秧,穗粒數減少,結實率和千粒重下降,導致產量最低。
2.5 效益分析 從表4可以看出,不同稻作方式生產成本手栽稻最高,達14 550元/hm2,拋秧稻和機插秧次之,分別為12 381、12 240元/hm2,直播稻最低為11 874元/hm2。手栽稻生產成本高主要是由于勞動強度大、農忙時用工成本高等。直播稻雖然節省了育秧和栽插成本,但由于田間雜草多且難以去除,除草成本高,近450元/hm2;同時田間易出現雜草稻,田間拔除需15~30個工/hm2,導致用工成本增加750~1 500元/hm2,如不拔除對產量影響更大。機插稻成本高主要體現在育秧和機械栽插費用上。
從表5可以得出,單產及產值方面手栽稻和拋秧相仿,差別不顯著,機插秧次之,直播稻最低。手栽稻、拋秧、機插秧、直播稻產值分別為27 316.5、27 162.0、25 678.5、24 117.0元/hm2;但從純收益比較來說,拋秧稻最高,達14 781.0元/hm2,其次為手栽稻14 266.5元/hm2,機插秧收益僅高于直播稻效益為13.438.8元/hm2,直播稻最低為12 243.0元/hm2。
3 推廣綜合評價
3.1 手栽稻 是一種傳統的稻作方式,農民對其育秧、栽插、管理的技術要點都比較熟悉,是一種高產、穩產、安全的稻作方式,手栽稻穗數足,每穗粒數多,機插稻與直播稻穗數并不少,穗型則顯著小于手栽稻,手栽稻產量高主要是群體穎花量高并保持了正常的結實率和千粒重。但手栽稻育秧用地多,栽插秧勞動強度大,栽插速度慢,用工成本高,現在農民有錢了,栽插時多數找人栽插,但農忙時有時找不到人栽插,工錢按工或按面積計算,導致栽插基本苗嚴重不足、有效穗少、產量不高和純收益低,近年來面積不斷下降,看來手工插秧的退縮是必然趨勢。
3.2 拋秧稻 是徐州市的優勢稻作方式,已試驗、示范推廣了18年,技術體系完善,是一項高產、穩產、優質的水稻輕簡栽培技術。采用拋栽時秧苗植傷輕、緩苗期短,有利于分蘗早發快發,容易形成大小適中、個體健壯、穗粒結構協調的高產群體,生產后期能充分利用溫光資源,利于灌漿結實、實現高產,同時拋秧對品種的熟期要求較低,具有省工、高產、高效的優勢,只要能整好地,保證地勢平整,容易獲得理想的產量,可作為主推稻作方式。
3.3 機插秧 在徐州市從2001年開始推廣,至今已推廣13年,其中2008年以前是零星示范階段,2008年納入政府考核,機插秧農機數量迅速增加,但栽插面積只是被動地有所增加,機插稻產量徘徊不高,直到2010年全省開展“三改一創建”活動,商品化集中育秧得到扶持,農機農藝相結合,機插稻面積才得到了迅速發展,成為當前徐州市主要稻作方式。機插稻是稻作發展的必然趨勢,其特點是秧田利用率高,栽插速度快,適宜于規模化經營,做到水稻精確定量栽培,達到優質、高產、高效的要求。但在推廣應用過程中有兩個限制因素:①自身技術瓶頸。機插技術對秧苗的素質要求較高,機插過程對秧苗損傷較重,緩苗期長,加上機械設計的限制,行距大,栽插穴數較少,大面積生產上基本苗普遍不足,最后造成成穗數不足。②插秧機械購置一次投入大,栽插成本高,且機插技術要求較高,而育秧商品化、農機服務社會化的機制尚不完善,機插時間短,苗等機、地等機、超秧齡現象普遍存在,全市大面積推廣應用仍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3.4 直播稻 播種有人工撒播或機械條播,可以節省育秧、栽插成本,緩解三夏勞動力緊張的壓力,具有省工節本、操作簡單的優勢,管理得當,后期氣候條件好,也能取得較高產量,深受廣大農民的歡迎,種植面積近幾年有逐年擴大的趨勢。但直播稻在徐州地區產量安全系數低,不易大面積推廣,原因主要為:①播種期遲,生育期縮短,生產量不足,抽穗安全性、后期低溫影響的風險加大;②播種量大,齊苗壯苗困難,群體結構大,個體弱,病蟲害發生重,后期易倒伏,穗頭小,穩產性差;③雜草稻問題日趨嚴重,管理成本增大。所以直播稻一直是控減不推廣、配套技術不宣傳,建議政府加大力度扶持機插和拋秧,改直播為商品化育秧,統一機插和拋栽,從而達到控減直播稻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凌啟鴻.作物群體質量[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2] 廖建東,周曉輝,何兆琴.水稻新品種連粳7號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9(5):161.
[3] 楊波,秦德榮,徐大勇.連粳7號超高產群體特征與配套栽培技術探討[J].耕作與栽培,2011(6):47-48.
[4] 徐宗進,汪洪洋,張立智.水稻新品種連粳7號高產栽培技術探討[J].江蘇農業科學,2010(6):106-107.
[5] 顧文亮,張紅葉,高山,等.連粳7號品種引進及塑盤旱育精確擺栽技術推廣應用[J].農業科技通訊,2013(6):232-235.
[6] 黃生元,杜永,王艷.連粳7號特征特性及機插高產栽培技術[J].中國種業,2013(8):100-101.
[7] 蘇仕華,仲為江,成英,等.中熟中粳稻連粳7號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J].北方水稻,2011(1):56-57.
[8] 張驊,王永超,劉宏偉,等. 連粳7號生育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J].大麥與谷類科學,2011(4):47-48.
[9] 黃永斌,孫蘭英,林衛明,等.中粳稻連粳7號特征特性及優質高產機插技術[J].農技服務,2011(12):1660.
[10] 楊波,秦德榮,徐大勇,等.連粳7號超高產群體特征與配套栽培技術探討[J].耕作與栽培,2011(6):47-48.
[11] 黃永斌,孫蘭英,林衛明,等. “連粳7號”優質高產機插栽培技術[J].上海農業科技,2012(2):43.
[12] 王受榮,孟建武,吳建中,等.中熟中粳連粳7號直播適宜密度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13):7669-7672.
[13] 潘玉霞,顧明龍.連粳7號特征特性及配套栽培技術[J].大麥與谷類科學,2009(2):33-34.
[14] 張洪芳,孫瑞建.中粳稻新品種連粳7號高產栽培技術[J].種子世界,2010(10):49.
[15] 戴虹,孟德龍.連粳7號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術[J].種業導刊,201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