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全喜 宋素智
黑星病是梨樹生產中的主要病害之一,發生比較普遍,嚴重的年份常造成重大損失。近年來,由于殺菌劑的無節制使用和單一藥劑的連續重復使用,致使梨黑星病的抗藥性顯著增強,防治難度增大。因此,要采取綜合防治措施,以減輕該病發生造成的損失。
1 癥狀表現
1.1 葉片癥狀
葉片受害初期,在葉背主脈兩側和支脈間產生淡黃色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的病斑,發病后期病部長出霉狀物,嚴重時葉背長滿黑霉,葉面變成黑褐色,易導致葉片早期脫落。
1.2 果實癥狀
初期以皮孔為中心,形成近圓形水漬狀淡黃色小斑。后變成褐色,病斑逐漸擴大,其上長出黑色霉層,最后病斑凹陷,并出現龜裂,嚴重時受害果呈畸形,病部堅硬。味苦澀,易落果。在雨季,常誘發腐生菌,從而使果實表面著粉紅色或灰白色霉狀物。
1.3 新梢癥狀
新梢發病,常由病芽萌發而來。當新梢長至15~20厘米時,自新梢基部開始,皮層變黑,并逐漸向上發展,布滿黑霉,后期病梢干枯死亡。健壯新梢染病后呈梭形病斑,亦產生黑霉,擴展后亦導致新梢干枯死亡。
2 發生規律
梨黑星病是一種真菌病害,以性孢子和菌絲在芽鱗、落葉和脫落的病果等部位越冬,翌春溫、濕度適宜時,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春天病菌侵害芽梢,先在新梢及芽鱗基部發病,一般在梨開花期即可找到病梢,成為初侵染中心,經再次傳播到葉、果上。據調查,在石家莊梨區,最早發現病梢為4月初,最晚為5月中旬,多數年份為4月中旬前后。生產實踐表明,該病在4—9月份均可發病,但其發生和流行與溫、濕度密切相關,分生孢子萌發的溫度范圍是8~28℃,其中最適溫度為22~23℃。春季雨水來得早且多,雨季又多雨潮濕時,有利于發生和流行,7—8月份為發病盛期,9月份后基本不再發病。
3 綜合防治措施
3.1 選用抗病品種
梨樹品種之間抗病力差異很大。一般中國系統的梨(白梨系統、秋子梨系統)最易感病,日本梨次之,西洋梨較抗病。發病重的品種有鴨梨、秋白梨、京白梨、花蓋梨、安梨,其次是萊陽茌梨、碭山酥梨和雪花梨等,七月酥梨、蜜梨、香水梨、胎黃梨、西洋梨、巴梨等抗病性較強。
3.2 搞好果園衛生,消滅越冬菌源
落葉后至發芽前,先樹上后樹下,徹底清除落葉、病僵果、雜草等病殘體,并集中起來深埋或燒毀;同時結合冬季修剪,將樹上的各種枯死枝徹底清除干凈,并集中燒毀。落葉后和發芽前在全園各噴施1次75%五氯酚鈉200倍液,以鏟除樹體上的越冬菌源。
早春梨樹發芽前結合修剪清除病梢,集中燒毀或在梨芽膨大期用5%~7%尿素溶液加0.1%~0.2%代森銨溶液噴灑枝條。發病初期摘除病梢和病花簇。也可在5月中旬結合促進花芽形成環剝大枝基部,寬度為枝粗度的1/10,深達木質部,把調好的醫用四環素藥片填平環剝口,然后用塑料條包嚴,可有效地防治梨黑星病。
如果當年梨黑星病發生較重,則在芽萌動時再噴1次12.5%的速保利2 000倍液或3%~5%的硫酸銨溶液,以殺死在芽中越冬的部分病菌,減少春季病梢的數量。
3.3 人工防治
于每年的4—5月份及時查找剪除病梢、病葉和病果,進行深埋或燒毀。由于病梢是初侵染中心,所以應重點查找和清除。生產實踐表明,只要徹底剪除病梢,就會大大減輕梨黑星病的發病率。
3.4 加強栽培管理
樹勢的強弱影響發病的輕重,保持健壯的樹勢和創造不利于該病發生的條件是防治該病的重要措施。具體措施:①合理負載。目前大多數盛果期梨園由于片面追求高產而不進行嚴格的疏花疏果,由于負載過多,不但果實小、含糖量低,而且也易導致樹勢變弱,降低了樹體的抗病能力。試驗表明,把產量控制在每畝
2 500千克左右,不但能提高果品質量,而且可保證健壯的樹勢。②合理施肥。本著1千克果1千克肥的原則,每年的9—10月份畝施用優質腐熟雞糞或圈肥3 000千克以上,同時結合施有機肥,株施磷肥(過磷酸鈣)2~3千克。氮肥只是6月份前施用,分2~3次施用,平均株施碳酸氫銨2~3千克;在每年的7—8月份,噴施0.3%的磷酸二氫鉀2~3次,這樣既利于果樹生長結果,又能保證健壯樹勢,增強抗病能力。③科學灌水。于萌芽前(3月下旬)澆足水份,此后一直到5月中旬再澆水,這樣可以降低花期前后的園內相對濕度,減少發病率(干旱年份除外)。此后根據墑情澆水。④合理修剪。采用小冠疏層形,又叫單層一心形,即基部有3~4個主枝,上部有2~3個小主枝,共兩層,其中上層主枝枝展為下層主枝的1/2左右,中間基本不留大型輔養枝。這樣的樹體結構透風透光性能良好,有利于形成高質量的花芽和提高果實品質;同時大大降低了冠內相對濕度,減輕了梨黑星病的發病率。另外,此種樹形還便于噴藥周到均勻,既節省成本,又能提高防治效果。當然,密植果園也可采用開心形,效果更好。⑤果實套袋。定果后及時進行套袋,可有效地防止果實發病。套袋前噴一遍高效殺蟲劑和高效殺菌劑。
3.5 藥劑防治
應根據不同生長時期和發病情況確定藥劑的種類和次數。①生長前期(麥收前、幼果期)。此期是防治梨黑星病的關鍵時期,必須重點加以防治。一般年份需噴藥3次,即落花后(4月下旬)、5月中下旬和6月上旬;春季少雨干旱時可噴2次,即5月中旬和6月初;春季多雨時要加噴1次,即4月下旬、5月上旬、5月下旬和6月上旬。此期用藥最好選用高效內吸性殺菌劑(后1~2次可用保護性殺菌劑),其中可選擇的內吸性殺菌劑有40%新星乳油8 000~10 000倍液,12.5%速保利可濕性粉劑2 000~
3 000倍液,4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保護性殺菌劑有70%代森錳鋅1 500~2 000倍液,80%大生M-45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6%樂必耕1 000~1 500倍液等。②生長中期。一般需噴藥2~3次,即6月下旬、7月上中旬、7月下旬各1次。除選用上述藥劑外,此期還可用1∶2∶200倍的波爾多液,500~600倍的滅菌銅等。③采收前,一般需噴藥2~3次,即8月中、8月下及9月上旬。具體噴藥次數視病情而定,如果很輕或基本無病,則可減少1~2次噴藥。但是,采果前的一遍藥必須要噴,而且最好選擇高效內吸性殺菌劑,這樣可減少越冬菌的數量,又有利于減少果實在貯運過程中的發病爛果率(注意藥效的安全間隔期)。
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藥劑防治時,絕不能一種藥劑連續多次使用,而應交替用藥,以免產生抗性,這樣,可延長藥劑的使用年限,保持其殺菌防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