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光
社會服務領域計劃經濟思維即全能政府思維,以為政府可以包辦一切,用前總理溫家寶的話說:“我國社會事業領域的改革開放仍然相對滯后,比較突出的問題是政府責任不到位和包攬過多同時并存,該管的沒有管到位,該放的沒有真正放下去”。
在計劃經濟思維下,慈善捐款也成了“計劃”的一部分。中國慈善捐款本來就少,其占GDP的比重幾乎是全世界最低的,而這一點點捐款大部分還流向了政府部門以及有政府背景的3000多家紅十字會、1900多家慈善會和1300多家公募基金會。據民政部主管的中民慈善信息中心報告:“2010年中國近6成捐款流入政府、慈善會及紅會系統中,只有1.3%的捐款到了慈善會之外的社團、民辦非企業單位和福利院”。資源壟斷讓那些沒有政府背景的民間公益組織難為無米之炊,處于極度饑渴狀態,遑論健康成長。即便在社會組織如此之低的增加值中,官民不分的部分還占據了大頭。社會組織增加值比重低的另一個原因是流向政府項目的捐款統計增加值時無法反映在社會組織頭上,反過來如果捐款由社會組織來操作落實,用于社會組織的項目和服務不僅能更好地滿足社會、公眾的需求,還會帶來大量的就業機會,增加歸屬于社會組織的GDP。正如2000年國務院文件中指出的“推進社會福利社會化,對于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增加就業也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世界各國都是政府出錢購買民間組織的服務,唯獨中國是民間出錢、政府干活。有人為此辯解:社會組織做公益和政府做公益都是為人民服務,政府做有何不可?筆者曾在《慈善體制改革也需要頂層設計》一文中對此做過解釋,民間公益和政府公益都給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但其運作機制和投入模式則存在重大差異:政府公益用的是財政稅收的錢,民間公益用的是民間捐款或服務收入;政府可以拿財政的錢購買民間公益組織的公共服務,但不能把民間慈善捐款當成“第二稅源”用來彌補公共財政投入的不足;政府公益的投入帶有強制性、壟斷性和普惠性,民間公益的投入帶有志愿性、競爭性和差異性;政府要制定法規政策支持民間公益的獨立發展并擔負監管的責任,而不應自己操盤既當規則的制定者,又當運動員,還當裁判員。
社會服務領域計劃經濟的特點是:資金主要來源于財政稅收,還以民間捐款作為補充;發展模式為壟斷性,比較喜歡做形象工程,難免造成資源浪費;服務主體為國家事業單位,由國家供養的人員提供服務有“鐵飯碗”,缺乏競爭,服務質量堪憂。
社會服務社會化的特點是:資金來源于民間志愿捐贈、政府購買服務和服務營收,服務主體為社會組織(亦包括企業);發展機制為競爭性,通過市場選擇,優勝劣汰。這種模式能提高社會捐贈資金、財政補貼資金和社會投資的效率,激發志愿精神,增加社會資本。
李克強總理2013年5月13日在國務院簡政放權、職能轉變動員電視電話會議上提出了建立“惠而不費”公共服務發展新機制的思路。他說:“凡適合市場、社會組織承擔的都可以通過委托、承包、采購等方式交給市場和社會組織承擔,政府辦事不養人、不養機構,這樣既能加快解決公共服務產品短缺問題,又能形成公共服務發展新機制,對企業、老百姓和政府都是‘惠而不費的好事。”這是中央政府對社會服務領域由計劃經濟思維走向多元合作、社會化發展新機制的重要指導意見,思路非常清晰,落實的關鍵是各級政府愿不愿意放棄與民間搶奪資源,想不想放權,敢不敢在自己身上“割肉”。
在國家政策曙光初露的今天,社會組織的生存與發展突破資源困境已經升至第一要務,這里需要政府行動的部分比較多。首先,在非災害條件下政府必須終結權力越位的“以權謀捐”,把屬于民間的這一塊還給民間。紅會、慈善會、公募基金會應把資源優勢轉變為支持民間公益慈善發展的推動力量,不要讓資源壟斷繼續成為草根NGO 的“夢魘”。
非公募基金會因其資金的獨立性在改善慈善生態環境中具有獨特的作用,盼有更多的非公募基金會選擇資助型發展模式,成為民間公益的資源供應者。資助型是國外基金會的基本模式,而在中國資助型基金會的數量只能以個位計算。
轉變政府職能,加大政府采購社會組織服務的力度,是建立公共服務發展新機制、助推社會組織發展的關鍵一環,建議政府拿出財政專項資金、社會服務事業費來采購社會組織服務,而不能只停留在彩票公益金分配上。同時,加快事業單位改革,大力發展公建民營、民辦公助的社會服務政社合作模式。需要警惕的是,采購社會組織服務不像工程招標那樣有可檢測的剛性指標,既然工程招標還有那么嚴重的腐敗發生,政府采購服務更需要建立嚴格的規章,公開透明、公平公正擇優購買并加強監督評估。政府采購社會組織服務的尋租行為,將帶來劣幣驅逐良幣的嚴重后果,這種情況正在一些地方發生,絕不是杞人憂天。
財稅制度對于遏制社會組織的發展“功不可沒”。要想阻止社會組織在國家經濟份額中的比重繼續下滑,相比于結束資源壟斷和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的措施,修改稅制的難度相對較小且杠桿作用更加明顯。鑒于社會組織份額非常小,落實免稅政策對于國家10多萬億稅收盤子的影響微乎其微,而由此激發出來的社會公益慈善活力、社會愛心和生產力則不可估量。“拔一毛以利天下”,財稅部門何樂而不為?
(來源:《中國慈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