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大凱 繆云
[摘 要]工程師資格認定社會化,是我國工程師制度改革的一項有益探索。美國、英國、日本和中國香港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長期以來實行的是由專業學會對工程師資格進行同行評價的方法,本文從工程師職業的特點、工程師資格的定義分析入手,通過研究工程師資格認定的內涵、工程師資格認定社會化的意義,指出我國科技社團在該項工作中應發揮的作用和工作方向。
[關鍵詞]工程師 資格認定 社會化
一、工程師資格認定社會化值得關注
21世紀尤其是2005年后,中國進入高速發展時期。2007年,中國GDP超越德國,排名世界第三;2010年,中國GDP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與此同時,中國也創造了多項世界第一:中國汽車產銷量連續4年排名世界第一,超過1800萬輛;2010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一裝備制造業大國。諸多第一的背后,除了歸功于改革開放之外,工程師質變也是其中不可忽視的主要原因。畢業于上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工程師正處于個人發展的黃金期,依靠“20年磨一劍”的積累,工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質變,成為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主要推動者。為維持中國的加速發展,需要培養更多的優秀工程師,需要更多的優秀人才選擇工程師職業,但目前的實際情況卻不容樂觀[1]。
工程師資格認定,對于工程師這個職業的成長起到十分重要的激勵作用。我國長期以來對專業技術人員實行職稱評定制度,職稱的等級直接和專業技術職稱人員的工作、生活、待遇等掛鉤,因此職稱評聘對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但是有些單位在職稱評聘中存在“官本位”、“論資排輩”等弊端,歪曲了職稱評聘工作原有的出發點。在一項“什么樣的人是高級人才”的調查中,75.9%的被調查者的首選答案是“具有高技術或高管理水平的人”,僅有4.6%的認為是“具有高職稱的人”[2]。
隨著我國經濟和政治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職稱制度改革也不斷向前推進,許多部門和地區在職稱社會化評價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如2001年,中科院宣布在全院范圍內停止專業技術的職稱評審,代之以崗位競聘。2002年,58歲的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原副研究員劉建華取得了中國地球物理學會評定的研究員資格證書,成為我國第一位經過社會化評定獲得研究員職稱的科技人員[3]。2003年起,中國科協批準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等10余家全國學會開展工程師資格認證工作,推動我國工程師資格的業內同行認可和國際互認。
可以說,工程師資格認定的社會化,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本文從對工程師職業的特點、工程師資格的定義分析入手,通過研究工程師資格認定的內涵、工程師資格認定社會化的意義提出我國科技社團在該項工作中的著力點。
二、工程師資格認定社會化的內涵
工程師作為一個古老的職業,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4]。由于其悠久的發展歷史,我國有學者提出“工程師學”的概念,將工程師概念的演進、內涵、外延和工程師的職業特征、基本職責、任職條件、資格認定等作為工程師學的基礎性研究內容[5]。
工程師與勞動分工有著密切的聯系。“工程師(engineer)”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英國中世紀。牛津英語詞典記錄“engineer”,在1300年第一次是用來指軍事工程師的,直到18世紀,該詞也只限于指戰爭工程師、皇家工程團成員和建造建筑橋梁等公共設施的工程師,以及機械設計師和機械操作師。從18世紀到現在,工程師已經具有更廣泛的含義。從歷史的角度看,盡管工程師的職業界限相對模糊,但從職業標準上看,“工程師”是指那些在各個歷史時期負責高難度工程項目的實施和組織管理的人。
“資格”一詞,《辭海》的定義為“泛稱人在社會上的地位、經歷”,《現代漢語詞典》的定義為“人從事某種活動所應具備的條件、身份等。”英國學者德里克·郎特里認為,資格指能使一個人承擔某種任務的教育素養和生活經驗。通常人們只能想到書面證明的資格,特別是考試證書。實際上,資格就是一種憑證。”結合“工程師”一詞的含義,工程師資格可以看作“高難度工程項目的實施和組織管理能力的象征”。
所謂“社會化”就是指由自然的變成人類社會所特有的,由個人的變成非個人的,即集體的、人類共同的。工程師資格認定社會化,主要是指資格認定過程本身的社會化,包括三個相互聯系的方面:第一,認定主體的社會化,即認定機構、認證專家面向從事工程師職業的每個人;第二,認定過程的社會化,即認定過程、認證標準對社會公開,接受社會監督;第三,認定客體的社會化,即認定過的工程師資格被社會公認。
三、工程師資格認定社會化的意義
(一)工程師資格認定社會化有助于政府和市場形成互補
工程師資格認定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新公共管理理論提出在政府與市場建立新的關系,主張打破政府對“公共供給”的壟斷,以競爭代替壟斷,允許其它市場主體的參與,以打破政府對公共物品的壟斷局面,從而提高整個社會公共物品的供給效率。同時,公共物品供給方式的多樣化,也可以為公眾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因此,實施工程師資格的社會化認定,一方面,通過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能夠使資格的結構更為合理;另一方面,通過政府利用行政手段進行宏觀調控,能夠使資格的規模更為均衡,從而保證個人在認定過程的收益。
(二)工程師資格認定社會化有助于統一人才能力標準
實現認證主體和認證過程的社會化,通過對專業技術人員的學術水平或技術水平、能力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使同一領域的人在資格認定時站在同一個平臺上,同一資格水平不一的現象將大為減少,資格也將成為代表一個人真正業務水準的杠桿。同時,打破單位和地域的限制,任何人員,無論國企還是私企、外資或合資企業,不論是本地戶口還是外地人員,都可以按需申報認定,體現社會公平,使得個人真正成為“社會人”,適應人才流動的新形勢。
(三)工程師資格認定社會化有助于激發人才自我提升
實現認定客體的社會化,認定的結果取得社會公認,將激發個人參與資格認定的熱情。同時,設置合理的認定條件,將工程師應具備的高難度工程項目的實施和組織管理能力進行細分,有助于個人依據標準進行自我完善。另外,工程活動總是隨著科技的發展不斷地向前推進,對資格的要求也必然隨之發生變化,因此工程師個人必須通過繼續教育來不斷學習、更新知識。
四、科技類社團在工程師資格社會化評價中的作用
1771年,世界上第一個工程師社團——土木工程師社團成立,當時的目標是希望工程師成為一個新職業,并且該職業的從業人員具備特殊的專業知識以區別于其它職業。后來成立的很多科技社團也繼承了這一目標[1]。工程師作為職業群體一直是多樣化,其成員的資歷不同,身份不同也有獨立經營和受人雇傭的區別,可以是經濟界人士,可以是國家公務員,職務也有高有低,從事的工作也各不相同,眾多的工程師社團正是這種多樣化的體現。工程師社團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科技類社團或專業社團;二是職業類社團。前者以某個專業為中心,追求技術和科學進步;后者以提高工程師的政治地位和社會聲望為宗旨。我國的大部分工程學會都兼跨兩個領域。
工程學會的業務主要包括組織學術會議、進修班、講座和討論,出版書籍和雜志,促進專業學科的發展,提高成員的專業水平。這些活動是國家創新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從技術中立的角度記錄了科學和技術的發展程度,但帶來的結果就是工程學會很容易將這些科技進展轉化為工程師能力標準的要求,并且實現統一化和合理化。工程學會的這些特質與工程師資格認定社會化的要求相吻合。例如,工程學會匯集了眾多的業內專家,他們對科技狀況的發展最為熟悉,有助于建立先進的工程師能力認定標準,得到公眾認可。工程學會獨立于政府、企業和個人的身份,不易受利益關系的影響,能夠體現出社會的公平。
以香港工程師學會為例。香港工程師學會創建于1947年,創建之初名稱為香港工程協會,目標為團結不同界別的工程師,并為會員謀求福利。隨著協會不斷發展,1975年,香港政府通過《香港工程師學會條例》(第1105章),正式賦予“香港工程師學會”法定地位。隨后學會不斷發展、擴充,配合香港社會的需要。時至今日,香港工程師以“持續發揮優質工程專業”為宗旨,以“帶領工程界邁步向前,促進知識與理念的交流”,“為會員提供多元化的服務,幫助他們發展事業,服務社會”,“維持工程界的專業水平,提高工程師的地位及聲望”為使命,追求“持續發展、專業精神、廉潔正直、精益求精、力臻完善”的核心價值。在工程師資格認定方面,1982年,學會成為香港政府認可的專業工程師入職資格組織。1994年,香港工程師學會成為獨立的香港工程師資格注冊機構。為了促進工程師的持續發展,香港工程師學會設立了成熟的會員體系,對會員的專業及資歷的標準有嚴格的要求,現有超過三萬名會員。為了使會員及時了解國際工程界的最新動態,掌握工程專業教育認證和工程師資格認證的最新標準,香港工程師學會是“華盛頓協議”、“工程師流動論壇”等多個國際工程教育和工程師資格互認組織的正式簽約成員,并且與國際上27個工程師學會簽有資格互認或合作協議書,建立了與美國、加拿大、英國、新西蘭和中國大陸等近20個國家的相關工程組織相互承認的關系。此外,學會還按照提高工程從業人員職業水平的原則,為學會會員提供多種多樣的服務,幫助他們提高職業水平,充分發揮其在工程領域的作用,為社會做貢獻。例如,針對剛畢業的大學生,香港工程師學會進行了初級會員“A”培訓計劃(Graduate Scheme “A” Training),為那些在某一學科領域,符合正式會員學術要求的初級會員提供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機會,以此來幫助他們在各個方面能力的進步。在學會本身和行業自律方面,香港工程師學會制訂了嚴格的規章制度,用以規范學會辦事機構和工作人員的行為。香港工程師學會通過行為守則明確專業工程師的四大責任:對專業負責、對同事負責、對雇主或客戶負責、對公眾負責。另外,學會持續專業進修事務委員會還聯合廉政公署轄下的香港道德發展中心共同制訂了《管理有道-專業工程師實務指引(Ethics in Practice)》,闡述了工程師在工作中可能面對的道德問題,并提供了實際可行的指引。
從香港工程師學會的例子不難看出,工程師團體與專業工程師的產生和發展有著血緣上的聯系,具備了工程師資格評定的先天條件,通過為專業會員提供服務,專業團體能夠不斷地提升其學術水平和社會影響力,這也為工程師資格評定創造了后天條件。另外,通過組織自律,增強了社團的生命力和公信力,從而使得認證結果同時被政府和社會認可。
五、結語
職稱制度改革是我國在工程師資格認定工作方面的制度創新,工程師資格認定社會化順應了“個人自由申報,社會公正評價,單位自主聘任,政府宏觀調控”的人才選用的趨勢和時代發展的潮流,認定過程“公平、公正、公開”,有利于人才隊伍的建設和整體能力的提高。
以工程學會作為工程師資格的評價主體,不僅在理論上可行,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也得到了驗證。當下我國正在推進的政府職能轉移工作,完全可以在部分專業進行試點,職能轉移并不意味著放權,只是將更多的權力用于對市場的監管,利用市場調節機制,形成良性競爭氛圍,優勝劣汰。
參考文獻
[1]王瓏玲,劉卿欣.中國青年工程師培養的困惑與反思[J].中國青年研究,2011(10):16-21.
[2] 牛力.職稱[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11.
[3]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 職稱評審社會化離我們“漸行漸近”[EB/0L].2002-09-25.
[4] 瓦爾特·凱澤,沃爾夫岡·科尼希.工程師史:一種延續六千年的職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 王續琨,常東旭.關于工程師學的初步思考[J].工程研究,2011(2):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