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映霞

導讀:2010年8月,國土資源部開始全面啟動綠色礦山建設。截至今年8月,全國已有661家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但在全國10萬余座礦山中,綠色礦山所占比重僅約0.6%。
“10多萬座礦山,累計毀損土地386.8萬公頃,影響地下含水層面積538萬公頃,固體廢棄物累計存量400億噸,年排放廢水超過47億立方米……”這是國土資源部規劃司副司長鞠建華在日前由礦業界和北京綠礦聯合工程技術研究院聯合舉辦的2014中國礦業綠色發展交流會暨礦業經濟轉型高峰論壇上給出的一組數據。
鞠建華指出,由于我國礦業領域不同程度存在資源利用粗放、管理不規范、布局結構不合理、裝備技術落后、產業集中度低、生態環境保護薄弱等問題和現象,導致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過大,礦業整體形象差強人意。
“建設綠色礦山、發展綠色礦業,正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最佳途徑,是轉變礦業發展方式的必然選擇。”鞠建華表示。
“2013~2015年,通過實施全國‘礦山復綠行動,全國共需治理礦山數量約1.1萬個,需治理礦山面積近3萬公頃,所需治理經費約600億元。”
由于礦山生態修復潛藏的巨大市場前景,已吸引不少優勢企業參與其中。
據悉,近年來,礦山企業建設綠色礦山的積極性在普遍提高。值得一提的是,部分民營企業對綠色礦山建設的熱情度在不斷提高。
東方園林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較早涉足生態修復業務的企業之一。東方園林生態環境修復事業部總裁范天立說,公司為礦山治理進行“有災消災、有污治污、土地復墾、生態恢復、景觀再造”系統性設計,其與吉林、天津、江蘇等的項目建設方實施“邊開采邊修復,邊堆砌邊修復”方案,可以系統解決開采過程中的地災、水土流失、粉塵污染以及資金配套等一系列問題。
科霖爾環境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的礦山綜合粉塵治理方案可以使60%以上的粉塵量被吸附抑制。“如果技術得以推廣,像某些企業因為防止粉塵擴散而密閉封塵,又因此引起塵肺病增多的情況就會大大減少。”科霖爾環境科技市場總監申法政說。
據胡振琪介紹,目前全國煤礦土地破壞面積占全部礦區破壞面積的80%,這意味著未來礦區土地生態修復的主戰場將在煤礦領域。“這一領域的土地復墾和生態修復技術體系已十分成熟,僅中國礦業大學自上世紀90年代至今就完成了50余項自主研發成果。”未來,礦山環保治理將有望加速進入產業化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