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研究所所長、中國煤礦土地復墾與生態修復專業委員會秘書長胡振琪教授認為,目前我國的現有資源開發是“先破壞、后治理”,導致環境破壞嚴重、大量耕地荒蕪;忽視環境容量和環境成本的“有資源就開發”、經濟可采未考慮環境因素,超越了環境容量;而單一追求產量的超強度開采,更加加大了環境的擾動。只重視礦產資源開發,勢必忽視區域和諧發展。
“礦山不論是建設中的美化還是建設后的恢復,任務都十分艱巨,中國目前迫切要求礦山走綠色礦業發展之路。企業應該認識到粗放式開發、只單純追求經濟效益的時代已經過去。”劉玉強表示。
而在白中科看來,綠色礦業建設的環境基礎是土地復墾,如果能對全國被損毀的1.3億畝土地進行復墾,不僅可以大大緩解經濟發展與耕地保護之間的矛盾,還可以為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提供用地保障。但我國目前礦區土地復墾率只有15%,遠低于國際上50%~70%的平均水平,歐美國家目前更是達到80%以上。
“經濟發展——資源開發——環境保護是一個矛盾體,要破解這一矛盾必須將可持續發展戰略貫穿到礦產資源開發與礦山環境保護中,遵循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消化舊賬、不欠新賬的原則,實現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礦山環境與國土整治評價室副主任張進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