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 馬海泉 張明
陜西施行放射性污染防治條例
《陜西省放射性污染防治條例》于10月1日起開始施行,明確了公眾對輻射環境質量狀況的知情權,明確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含量應當符合國家相關標準規定等。
該條例規定,縣級以上輻射環境監測機構負責對轄區內輻射環境質量狀況實施監測。輻射環境質量狀況信息由縣級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定期向社會發布;對發生或可能發生輻射事故的單位,及時告知周圍可能受到輻射危害的單位和個人,對事故造成的環境影響和損失的評估結果,應及時向社會公布;建筑和裝飾裝修材料的產品銷售者應當查驗和向消費者出示銷售產品的放射性核素含量檢測報告,無檢測合格報告的,不得銷售。
據了解,陜西省現有核反應堆1座、鈾濃縮企業1家、鈾礦冶企業2家、放射性廢物庫2座、輻照企業3家,擁有全國唯一的核燃料鋯材管生產廠、中子發生器生產廠和最大的核儀器生產廠,從核原料生產到核裝備制造的產業鏈基本比較完整,所使用的放射性同位素品種達80多種。核能與核技術的應用已遍布工業、農業、交通、能源、醫療、科研等各個領域。然而,由于涉核單位內部管理制度不健全、污染防護設施不到位等導致的放射源失控或者丟失,以及一些歷史遺留的退役鈾礦勘探廢渣、無主放射性廢物等存在潛在危險,流動放射性作業及放射源、射線裝置在異地使用中的運輸、使用、貯存尚未得到有效監管,造成放射性污染的事件時有發生。
山西研發出國內首套智能型千萬噸級煤炭綜采裝備
從太重煤機有限公司傳來消息,由該公司與山西焦煤集團西山煤電公司牽頭研發的國內首套智能型千萬噸級煤炭綜采裝備,近日通過山西省發改委組織的技術驗收,其技術水平達到國際領先。
該裝備研發被列為國家“十二五”智能制造裝備發展專項“煤炭綜采成套裝備智能系統開發與示范應用”項目,旨在推動裝備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加快智能制造裝備的創新發展和產業化,提高井下煤礦安全高效和智能化水平。
該套產品在研制和示范應用過程中,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技術52項,多項創新技術填補了國內外空白。運行示范證明,該裝備可完成千萬噸級綜采工作面產煤過程的智能化控制,采煤機、液壓支架和運輸系統均能實現自動化功能,并且具有一定的監測監控、自動診斷及故障預警能力,最高日產原煤達3.6萬噸,最高月產達85萬噸,極大地提高了煤炭生產安全性及集約化開采水平,為我國煤炭實現“無人采煤工作面”智能高效安全開采起到了示范作用。
新疆兩處煤田火區熄火保護煤炭資源1,400余萬噸
新疆鄯善縣柯柯亞、拜城縣臺勒維丘克煤田火區滅火工程于9月底通過相關部門驗收,實現全面熄火,使當地脆弱的生態環境和1,400余萬噸煤炭資源得到有效保護。
柯柯亞煤田火區位于鄯善縣城西北約45公里,火區面積3.87萬平方米,每年燃燒損失煤炭約3.04萬噸,受火區威脅煤炭儲量約270萬噸;臺勒維丘克煤田火區位于拜城縣西北約37公里,火區面積5.1萬平方米,每年燃燒損失煤炭約4.78萬噸,受火區威脅煤炭儲量約1 148萬噸。
新疆煤炭預測儲量達2.19萬億噸,是中國煤炭資源開發的重要基地,但長期以來也是煤田火災最為嚴重的省區之一。新中國成立后,新疆已成功治理煤田火區40余處,保護煤炭資源500多億噸,恢復生態植被1,100萬平方米,但目前仍有40余處煤田火區在燃燒,總面積900多萬平方米,每年燃燒損失煤炭約1,000萬噸,火區威脅煤炭資源儲量400多億噸。
近年來,新疆煤田滅火部門采用巖體剝離、打鉆、注水、注漿和黃土覆蓋等多種方法對兩處煤田火區進行有效治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發改委、煤炭、國土資源和環保部門驗收認為,兩處煤田火區的治理達到熄滅標準,保護煤炭資源1,400余萬噸,減少了大量有毒有害氣體的排放,改善了區域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