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泉
《關于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指導意見》,遵循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優化結構、提高效率的總要求,對大力推進節約集約用地進行整體部署,明確將節約集約用地作為各級國土資源部門的中心工作,以節約集約利用統領土地管理工作。
國土資源部日前制定下發《關于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指導意見》,遵循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優化結構、提高效率的總要求,對大力推進節約集約用地進行整體部署,明確將節約集約用地作為各級國土資源部門的中心工作,以節約集約利用統領土地管理工作。
《指導意見》明確了未來一個時期節約集約用地的主要目標,一是建設用地總量得到嚴格控制,實施建設用地總量控制和減量化戰略,努力實現全國新增建設用地規模逐步減少,到2020年,單位建設用地二、三產業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單位固定資產投資建設用地面積下降80%,城市新區平均容積率比現城區提高30%以上;二是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不斷優化,實施土地空間引導和布局優化戰略,完成全國城市開發邊界、永久基本農田和生態保護紅線劃定;三是土地存量挖潛和綜合整治取得明顯進展,實施土地內涵挖潛和整治再開發戰略,“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累計完成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750萬畝、農村建設用地整治900萬畝、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300萬畝,土地批后供應率、實際利用率明顯提高;四是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制度更加完善,機制更加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公眾參與、上下聯動”的國土資源管理新格局基本形成,建成一批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示范省、模范縣(市)。
《指導意見》明確,嚴格控制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實行城鄉建設用地總量控制制度,強化縣市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剛性約束;依據二次土地調查成果和土地變更調查成果,按照國家統一部署,調整完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從嚴控制城鄉建設用地規模。逐步減少新增建設用地規模,東部地區特別是優化開發的三大城市群地區要以盤活存量為主,率先壓減新增建設用地規模。著力盤活存量建設用地,提高存量建設用地在土地供應總量中的比重,將實際供地率作為安排新增建設用地計劃和城鎮批次用地規模的重要依據,對近五年平均供地率小于60%的市、縣,除國家重點項目和民生保障項目外,暫停安排新增用地指標。有序增加建設用地流量,在確保城鄉建設用地總量穩定、新增建設用地規模逐步減少的前提下,逐步增加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和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等流量指標,統籌保障建設用地供給。提高建設用地利用效率,合理確定城市用地規模和開發邊界,強化城市建設用地開發強度、土地投資強度、人均用地指標整體控制,提高區域平均容積率,促進城市緊湊發展。
《指導意見》提出,優化建設用地布局,加快劃定城市開發邊界、永久基本農田和生態保護紅線,促進生產、生活、生態用地合理布局。嚴控城市新區無序擴張,加強產業與用地的空間協同,合理調整建設用地比例結構。
《指導意見》強調,嚴格用地標準控制,完善區域節約集約用地控制標準,引導城鄉提高土地利用強度,嚴格執行各行各業建設項目用地標準。發揮市場機制的激勵約束作用,深化國有建設用地有償使用制度改革,擴大國有土地有償使用范圍,逐步對經營性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用地實行有償使用,縮小劃撥供地范圍。細化原劃撥土地利用政策,加快推進原劃撥土地入市交易和開發利用,提高土地要素市場周轉率和利用效率。建立有效調節工業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價機制,提高工業用地價格,優化居住用地和工業用地結構比例。
《指導意見》要求,推動城鄉土地綜合利用,大力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強化開發區用地內涵挖潛。提高開發區T業用地準入門檻,制訂各開發區畝均投資強度標準和最低單獨供地標準,并定期更新。因地制宜盤活農村建設用地,積極推進礦區土地復墾利用。推廣應用節地技術和模式,完善激勵機制和配套政策,深入開展節約集約用地模范縣市創建。全面清查城鄉建設用地情況,全面推進節約集約用地評價,加強建設用地全程監管及執法督察。強化輿論宣傳和引導,增強社會各界的資源憂患意識,促進形成節約集約用地全民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