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礦是人類最早采集開發的金屬礦物之一,礦區在我國分布極廣,而以江西的探明儲量最多,占全國總量的15.5%。江西西部上高縣,湮沒在茫茫蒙山山脈的一座古代銀礦遺址,引起中外考古、地質專家的極大關注。這座堪稱國內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銀礦遺址,曾以其200年的銀礦開發生命,先后為宋元明三個工朝輸送著經濟貨幣。在蒙山深處,古銀礦是怎樣走完了其輝煌而又曲折歷程的?
銀礦開采史橫跨三個王朝
“扁漕洞”內還有人工混凝土的痕跡位于上高縣南港鎮南部的蒙山山脈,有著“上高屋脊”之稱,海拔一千多米?!爱數厝擞址Q這里為多寶峰,銀礦的礦井就隱匿在這附近的山落中,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現有二十多處被開采過的礦井。”上高縣當地的文化站負責人藍青說,這些礦井他都一一尋找過,但有些地方極其難行。例如,一號礦井“扁漕洞”之路就異常艱辛,要在荊棘中步行半個小時才可到達,礦井表面看起來就是山腰處的天然洞口,怪石林立,入口狹窄險惡。
洞口上的刻字隱約可見,記載著礦井最早開采到最后封禁的時間。“這些刻字是當時朝廷刻的封禁礦井告示,根據我們的反復察看,礦井最早開采于南宋慶元六年(1200),停于宋寶祐三年,最后一次停于明朝萬歷二十三年(1595)。”藍青說,礦井開采經歷了宋、元、明三個朝代,其問的開采斷斷續續,實際開采時間為二百年左右。
實際上,蒙山礦井幾度禁采皆事出有因,這在一些史料包括當地地方志中可以找到說法。據《上高縣志》記載,多寶峰一帶從宋朝中葉起便發現有白銀,開始是“民鑿山取之,歲之益深,匹夫荷釬人深采礦”。從南宋慶元六年起官方組織開采,到元朝時采礦規模達到頂峰,“撥瑞州、袁州、臨江三地人民三千七百戶,糧一萬二千五百石”,并設提舉司專門管理這件事,蒙山銀礦十分興盛。
“然而因為采礦時日長久,礦井越來越深,險段增多,常有塌方壓死人的事情發生,另一方面出銀產量上不去,逐步冷落下來;直到明朝永樂四年(1406),朝廷認為狗頭腦、大興、神寶、下坡、天心等十七處礦坑確實還有銀,便再次派人開采,最終因為措施不力,也就封閉停辦了。”藍青說,“從此前后開采了兩百年的銀礦,再也無人問津了。”
那么,這些支撐了三代朝廷經濟來源的礦井究竟是怎樣的一副面目?1982年,南港鎮大窩里村村支書李潤根曾經與贛西地質大隊四分隊一起進洞,對多寶銀礦遺址進行考察。他們帶上了專業電筒、繩子等裝備,發現洞內最寬處十米多,最窄處不到一米,里面四通八達,人工鑿銀痕跡十分清晰,甚至可以看到古時用來吊掛礦石的巨大木頭懸在半空中,可惜最后因為他們的繩索用完而無奈返回,用了八個小時都還沒能走到洞底。
站在“扁漕洞”口,仍然能看到當時人工鑄成的混凝土痕跡。為省時省力,礦工從自然溶洞進人,沿著巖層的傾斜方向,開鑿出縱橫交錯的礦井。上萬工人集體開采的場面,可以想象是多么的驚心動魄!
銀場50萬噸礦渣重現大規模冶
蒙山如此大規模的礦井究竟產量幾何?監里村冶銀場的礦渣可以讓我們窺見當年蒙山銀礦的一斑。
礦井洞口刻字隱約可辨監里村距離礦井遺址西面約2.5公里,又稱爐子坪,當年的冶煉銀礦場地如今長滿了一茬茬的雜草,用柴刀撥開齊人高的鋒利草葉,堆積如山的礦渣終于出現在眼前。遍地堆滿黑色礦石,踩在腳底異常堅硬,當年礦渣帶來的爐灰,如今滋長出了五顏六色的花草,在礦渣地里四處蔓延。
經過現場考察,地質專家計算出礦渣面積達到1.536萬平方米,厚度平均約10米,藏量約50萬噸。取礦渣標本化驗后,發現其含有銀、鉛、錫、鉆、銅、錳、鎂等12種礦物質成分。不僅如此,在附近的窯下村、東湖村、南港水庫底部和下坑山均發現了礦渣遺跡。經過地質部門的深入勘查,更多的寶藏可能還埋在地底?!斑@說明蒙山的礦藏是非常豐富的?!彼{青說,“由于當年的冶銀技術落后,礦石中的礦物成分并沒有完全被提煉出來,礦渣當中仍然含有大量的銀成分,所以至今仍時時出現不法分子到蒙山這個省級文物保護遺址,用卡車將礦渣偷偷運走之事,甚至有人開出500萬元的價格要買下這些礦渣?!?/p>
根據《上高縣志》記載,“到元代至元二十三年、二十六年,規模繼續擴大,礦工糧食又增加了一萬二千五百石,要求每年出產的銀錠從五百錠增加到七百錠,每錠五兩或十兩,或以塊計算?!彼{青說,“蒙山銀礦歷經宋、元、明三個朝代,在元代產量達到最高,成為當時朝廷財政的重要來源。”
“這兩件銀錠形制基本相同,成色95%,銀錠還標明了鑄造的年月日,一件是元代元統三年,即公元1335年,另一件是元代至正十年,即公元1350年,已是該銀場的后期產物?!彼{青說,“銀錠上還有總官府官、提調官、催辦官、庫官、庫子等官職名,可以說是研究元代蒙山銀礦及銀礦稅課的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院”
首創職工子弟學?!罢聲?/p>
就在蒙山礦渣山底下的竹林間,可以見到一座古橋屹立不倒,實際上,這就是蒙山銀礦別具一格的“正德書院”遺址,類似于今日工礦區的子弟學校。這所曾經存在的書院說明,在蒙山銀礦興衰數百年的歷史里,同時還演繹著別樣的人文華彩。
如今蒙山銀礦下的太子壁等十幾個村落,都是圍繞著銀礦相繼衍生出來的。與大窩里村支書李潤根一樣,這些深山村落里的村民大部分都是當年蒙山采礦工的后代。
實際上,從宋朝中期發現銀礦開始,蒙山人口逐漸增多。官方出面組織開采銀礦后,蒙山深處變得人煙稠密,催生了“正德書院”。
根據當地縣志記載,“蒙山銀礦提舉司第一任提舉侯孛蘭溪便慷慨捐俸,于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開始籌建‘正德書院,以正民德?!彼{青認為,這所學校堪稱當年全國第一所職工子弟學校,不僅如此,書院建成后,還請來廬陵彭卿云,瑞州鄒民則、鄒宗伯等人掌管書院或講學,大書法家趙孟煩也曾經到此講過學。
“書院當年規??捎^,分前后三棟,前棟三門;中為禮堂,后為講書堂。為保證院中人員給養,書院有固定田租收入,頗有氣勢?!彼{青說,“蒙山銀礦興旺的時候,歷代提舉司還曾對書院幾度修葺,但到了元末時期,兵亂中書院難逃被毀的命運?!?/p>
正德書院如今只剩下一鱗半爪,但蒙山銀礦鼎盛時期的影響還遠不止于此。
在大窩村曾于唐朝建有“圣濟寺”,無奈人氣不旺,直到蒙山銀礦開采后,越來越多的工人來到圣濟寺祈福,圣濟寺的規模才逐漸壯大,達到“前后三殿,屋柱、臺階、壇座,皆用花崗巖或大理石琢成”。
年久頹廢的圣濟寺原址,如今建成了瓦房建筑,寺廟特有的圓形花崗石、大理石只在居民樓的房基之下殘存。
保護和開發迫在眉睫
圣濟寺的特色建筑被墊在屋基下一批又一批的專家披荊斬棘前來蒙山考察銀礦遺址,使蒙山銀礦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蒙山銀礦遺址是目前國內發現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銀礦遺址,具有重大的科技人文史料和旅游開發價值,關鍵就要看如何開發和保護它?!苯魇〔┪镳^副館長劉詩中親自考察夢山后,發出了這樣的感慨。更為意味深長的是,早在2005年,日本專家鳥谷芳雄一行為日本“石見銀礦”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特意趕赴蒙山考察,對于蒙山如此大規模的銀礦驚詫不已?!安粌H僅要重視保護蒙山銀礦,開發這一文化、地理資源更是迫在眉睫了?!弊鳛榻哟型鈱<业漠數匮芯咳藛T,藍青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