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挨樹 陳軍
摘要:內蒙古自治區礦產資源豐富,隨著開發力度的不斷加大,礦山和地質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主要表現為礦山占用和破壞土地資源、礦業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固體廢棄物堆放對環境的影響、礦業開發對地下水系統的影響與破壞等。本文就如何做好礦山的地質環境管理,最大限度的保護和治理好礦山地質環境,實現我區綠色礦山與和諧礦業的建設目標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礦山地質環境 存儲分離 采礦回收率 團坑 采礦作業清潔化
一、全區礦山地質環境管理現狀
截止2014年8月底,全區共有生產礦山4,804家,礦權總面積為6,204.66km2,礦山企業因采礦活動累計占用損毀土地面積為209,623.92hm2,礦業活動所形成的固體廢棄物積存量為1,691,886.03萬噸。已繳存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保證金的礦山4,679家,繳存率為97.0%,實際繳存保證金253,481.27萬元。有4,703個編制了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方案,方案編制率為98%,有998家礦山企業編制了分期治理方案,編制率為21%。自治區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與4,653家礦山企業簽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責任書》,明確了專人計算、專人復核、專人審查的工作程序,保證金的核定、計算規范準確,并實行了保證金核定、存儲分離,在其所轄區銀行開設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保證金專用賬戶,建立了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保證金和治理恢復方案備案臺賬和檔案,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保證金登記卡片、繳存明細表、采礦權人保證金繳存憑證等材料基本齊全。各盟市基本都能按規定將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責任書和保證金繳存證明作為采礦權人辦理采礦權新立、年檢、延續、變更手續的必備要件。全區通過首期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驗收的礦山共917家,占全區生產礦山數的19%。驗收面積217.64km2,投入治理費用90,623萬元。
總體上大型礦山企業,部分中、小型礦山企業,在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方面做得較好,特別是正在開展“和諧礦區”建設和獲得國家級“綠色礦山”稱號的礦山,治理工作有方案、有機構、有人員、有經費,取得了良好環境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有的已經實現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成果產業化。一些小型礦山,對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認識不高,特別是非金屬礦山治理效果較差,甚至沒有治理,只是設置了必要的網圍欄等生產必需的設施,未按照《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進行分期治理。
針對日益顯現出來的礦山地質環境破壞嚴重,礦山企業主體責任不落實等問題,2008年出臺了《內蒙古自治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保證金管理辦法》,2013年修訂了《內蒙古自治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保證金管理辦法》。在全國范圍內較早地建立了礦山地質環境保證金制度。隨著保證金制度的深入實施,有效促進了采礦權人依法自覺履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責任和義務,生產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工作不斷加快,治理效果十分顯著。
二、礦山地質環境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幾年,礦山的地質環境得到了有效的治理,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
1.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目前,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上升到法律、法規層面的還較少。目前出臺的規章可操作性不強,處罰力度不夠,有關職能部門問的職能分工與協作不是很明確。地方政府對部分中央企業、省屬企業缺乏監管能力,采礦權人履行礦山環境治理義務得不到真正執行和有力的監督,影響礦山環境的有效保護和治理工作的全面實施。
2.礦山環境保護意識淡薄,加重了礦山環境的破壞。過分強調經濟效益,忽視環境保護,是造成礦山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我區礦山普遍存在采礦回收率低,貧化率高和選礦回收率低的現象。由于開采技術落后,一些礦物的共伴生組分得不到合理利用,當廢渣處理,二次資源利用率低,除浪費資源處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污染。
3.生產礦山到期治理驗收情況參差不一,問題較多。雖然全區大部分盟市已開展首期治理驗收工作,但從驗收礦山數量來看,與預期還有差距。部分礦山雖完成了首期治理的驗收,但投入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量較少,治理費用投入少,投人工程量小,治理效果不明顯。首期治理驗收資料中,有的施工總結內容簡單、影像材料不全。部分礦山在礦山地質環境監測、保護方面也做的較差,礦區廢渣土亂堆亂放嚴重。
4.全區閉坑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形勢較為嚴峻,全區閉坑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率僅為了20%,大部分閉坑礦山沒有編制《閉坑治理方案》,沒有繳存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保證金,也未履行相關閉坑手續。
5.由于受國內煤價下跌影響,大部分煤礦處于停產狀態,部分煤炭企業無力短期內足額繳納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保證金,部分大型礦山企業未能繳存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保證金。
6.普通建筑用砂、石、粘土礦,點多面廣,規模小、管理水平低、履責能力差,生產機動性大,管理難度大。這些礦山雖按規定存儲了地質環境治理保證金,但由于礦權面積較小,保證金數額較少,不能開展有效的地質環境治理,不履行礦山閉坑手續,放棄提取地質環境治理保證金,直至采礦權許可證過期。
三、對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的幾點建議
1.完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法規制度。深入貫徹落實《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環境保護條例》、《內蒙古自治區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的具體要求,制訂完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監測、礦山地質環境統計報表、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監督檢查等制度,進一步規范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工作,在加強礦產資源環境保護立法和建立礦山環境管理制度的同時,必須加大礦山環境保護執法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2.加強宣傳,增強社會公眾地質環境保護意識。建議有關人員認真學習宣傳保護礦山地質環境的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組織開展行政管理和開發建設責任人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知識培訓,提高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責任意識和自覺性。積極開展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法規政策和科普知識宣傳教育,進一步提高社會公眾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意識,引導廣大公眾積極參與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和地質環境保護,推進建立公眾參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監督與決策機制。
3.逐步建立自治區礦山地質環境監測網絡。開展典型礦山地質環境監測示范區和重點礦區礦山地質環境監測網絡建設,開展礦山地質環境遙感動態監測,建立自治區級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監測信息系統和數據庫,實現對礦山地質環境的有效監控和管理。建立自治區、盟市、旗縣(區)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監測三級監測體系和管理體系,是礦山地質環境管理工作真正落實到實處。
4.強化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預防。按照“源頭預防,過程控制,閉坑達標”要求,加強礦產資源開發全過程地質環境保護與監督,在礦山勘查、設計、建設、生產、閉坑等階段,按照綠色礦山的建設標準,實現開采方式科學化、采礦作業清潔化和礦區環境優良化。
5.設立礦山地質環境重點保護區。主要范圍包括世界級、國家級和省級地質公園、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城市飲用水源地、重點文物保護區,以及重要管線、重要交通干線可視范圍內和其他不允許開采的區域,嚴格礦產開發區域布局,禁止在具有生態環境保護功能區域的礦山勘查開發活動,保護生態環境。
6.加強礦山地質環境恢復與治理實用技術的研究和推廣,進一步開展重點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評估及礦山生態地質環境恢復與治理項目試點工作。
7.加強對基層地質環境管理工作的支持力度,多層次、多形式開展基層人員的技術業務培訓,加強管理力量,提升管理水平,使其與地質環境管理工作需要相適應。加強保證金管理業務培訓工作,規范保證金的管理,規范保證金的核定、繳存、結轉、返還相關程序,保證金檔案管理格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