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湘艷 王勇
摘要 結合漓江流域上游長期不重視水生態保護而造成水質污染的實際狀況,提出了從提升全民流域水生態保護意識、加強水源林區的植被保護、加快備用水源水質的綜合整治和水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構建等方面著手的措施,以期達到對漓江流域上游水生態的保護、改善漓江水質的目標,確保桂林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漓江;水生態;水生態保護
中圖分類號 S18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20-06650-03
漓江發源于越城嶺主峰貓兒山東北的老山界南麓,屬于珠江流域西江水系一級支流桂江的上游,自北向南依次流經興安縣、靈川縣、桂林市城區、陽朔縣、平樂縣,全長229 km,流域面積約6 050 km2。漓江的水質較好,pH適中,離子總數不高,礦化度中等[1],為桂林市的工農業和人民生活提供著良好的水資源。
20世紀90年代前,漓江干流僅石油類、非離子氨、總大腸菌群、DO5水質指標超標,其余水質指標均達到地面水II類標準,河流水質污染很小。而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桂林工業經濟以傳統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快速發展,大量農村人口向城鎮聚集,人們的水生態保護意識薄弱,工業污水、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致使漓江流域上游優質的水資源受到了污染,流域內的水質已明顯惡化,流域的水生態系統遭受嚴重破壞。桂林市備用水源——青獅潭水庫及流入市區部分河段的水質已惡化至IV、V類。2005年,漓江已成為我國第一條河流水生態系統修復與保護的試點河流,保衛桂林人民的母親河——漓江的警鐘已拉響。
1 漓江流域的水生態問題
意識決定行為,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成了社會發展的中心。搞活經濟、增加收入是農村和城市發展的共同目標。靠山吃山,水源區的農民為改善生活,追求可觀的經濟效益,毀壞原有利于水源涵養山林,開荒造田或改種經濟效益好的人工經濟林,造成漓江源頭的貓兒山、海洋山、青獅潭水源涵養林區內大量的水土流失,水源林區內的森林植被在結構上有了較大的變化,原始的天然森林減少,人工種植的森林和次生森林所占比例增加。林區內海拔250~600 m主要是次生森林,而在250 m以下則是人工種植的經濟林居多。這些次生森林和人工經濟林多為單層結構且森林斑塊的平均面積小,不利于漓江上游的水源涵養、水土保持以及物種多樣性的維持[2]。因地制宜的旅游業(貓兒山風景區、青獅潭旅游度假區)、加工業(漓江源頭區的竹制品生產)、養殖業(青獅潭庫區網箱養魚)、工業及城鎮建設也逐漸發展起來,且規模越來越大。相比過去,當地人均GDP逐年穩步上升,且增長速度喜人,但水生態環境卻遭受了極其嚴重的破壞。隨著水源林蓄水能力的下降,工農業生產與居民生活用水量的逐漸增加,每年枯水季節,漓江流域上游的來水量就會急劇減少,漓江水道許多河段的河床裸露,接近斷流狀態。河道來水量驟減,漓江水體對漓江兩岸居民生活、工農業生產排放的污水的稀釋與水體水質的凈化能力大大降低,漓江水質在枯水季嚴重惡化,水生態用水被嚴重擠占。青獅潭水庫高密度的網箱養魚,在養魚高峰期,一天就有多達400 t的魚飼料被投入水庫。近年來,受水庫養魚影響,青獅潭水庫水體水質指標總磷、總氮及糞大腸菌群的含量均超標,水庫水體呈現中等富營養化狀態,庫區內水體水質一度惡化至Ⅳ類,水庫經常性地發生水污染事件。例如,2010年9月初,在壩首附近水域出現藍藻暴發死亡事件;2011年3月底至4月初期間,水庫部分區域陸續出現不同程度的“水華”現象[3]。青獅潭水庫為桂林市的備用水源,但已然成為桂林人民生活用水的安全隱患。
2 水生態保護的具體措施
目前,漓江流域的水生態保護已刻不容緩。漓江流域,雨量充沛,流域水資源豐富,流域的水生態保護的重點是加強對污染的治理力度。在國內,有浙江新安江水庫千島湖的水生態保護和溫州市珊溪水源地保護的成功經驗值得學習和借鑒。在保護漓江流域的水生態時,不僅要保障桂林市民喝上放心水,還要保障水源保護區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質量問題。在漓江上游水生態保護過程中處理好發展與水生態保護的關系,為沿河兩岸及下游城鎮居民提供豐富而優質的水資源,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可持續發展。結合漓江流域實際情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保護水生態。
2.1 樹立水生態保護的戰略意識及健全水生態保護制度
國際社會未來的競爭將會是水資源的競爭。必須從戰略的高度、全局的觀點科學地認識到水資源是制約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優質的水資源、良好的水環境,是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桂林市各級政府在制定地方經濟發展目標時要充分考慮當地環境的承受能力,不能盲目追求人均GDP的增長和領導所謂的政績觀而犧牲漓江流域的水生態環境。我國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的過度開發而導致流域的水生態嚴重破壞就是應該引以為戒的例子。
在漓江流域內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三條紅線”和“四項制度”,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辦法。通過發揮水資源的約束性、控制性和先導性作用,建立水資源節約保護的“倒逼機制”,推進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形成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結構、生產方式、消費模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相協調、相適應[4]。
2.2 注重流域上游水源區的植被保護
漓江流域上游有貓兒山、青獅潭、海洋山三大水源林保護區,保護區原森林覆蓋率高達53%,隨著水源林區林種結構的改變(砍伐后栽種的多為竹林和經濟林)和多年來的亂砍亂伐,保護區內闊葉林面積大大減少,水源涵養林面積也相應減少約30%,森林資源可利用空間減少、森林的單位蓄積量及總蓄積量都在不斷下降,水源林區的木材蓄積量平均為每公頃44.1 m3,僅為全國木材蓄積量平均水平的49%。由于水源區森林林種結構遭受破壞,致使森林質量變差,漓江流域上游水源林蓄水能力下降,流域內水土保持的能力也下降[5-6]。地方各級政府應出臺相應的激勵政策(退耕還林,以經濟補貼來鼓勵種植水源涵養能力強的林種),調整、優化林種結構,加大流域水土保持的力度,加強水源林的保護,提高流域上游森林的蓄水能力。
2.3 綜合整治桂林市備用水源青獅潭水庫水質
青獅潭水庫是漓江上游支流甘棠江上修建的集農業灌溉、城市和農村供水、汛期防洪、枯季補水、發電、旅游為一體的多用途大型水庫,是桂林市的備用水源。由于歷史的政策原因,庫區居民未能搬離水庫,為了提高生活水平,庫區居民利用水域優勢,非法進行燈光誘捕、無序地進行網箱養殖、旅游開發等,這些生產開發的行為對水庫水質影響很大;特別是近年來,網箱養魚規模不斷擴張,魚飼料的大量投放及魚類排放的糞便更是嚴重污染水質,致使水庫水體水質富營養化;水庫水質的主要指標總磷、總氮及糞大腸菌群都超標,水庫水質嚴重惡化至IV類、V類水質。所以,青獅潭水庫的水生態整治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2.3.1 積極宣傳。
由各級政府牽頭,村干部組織召開群眾動員大會,邀請水生態專業人士,積極對庫區居民和網箱養殖戶宣傳水生態保護的有關政策法規,宣傳水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及當前庫區水生態綜合整治的緊迫性。
2.3.2 嚴格執行條例,拆除庫區所有網箱。《廣西壯族自治區漓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于2012年11月1日起施行,條例明確規定:在漓江干流、主要支流、源頭、水庫保護范圍內的水體,禁止網箱養殖以及開發造成水域污染和其他規模養殖等[6]。堅決貫徹執行條例規定,采取必要措施,拆除庫區所有網箱。政府組建工作組,組織工作人員分成若干小組,進入庫區和庫區居民、漁民及外來養殖戶進行有效溝通,采取鼓勵主動拆除和強制拆除方法并用的方式,堅決徹底拆除所有網箱,并根據網箱面積、養魚數量等對網箱養魚拆除戶進行一定的合理的資金補償。
2.3.3 利用生物凈化方法,加快水庫水質的凈化。
利用生態系統中食物鏈的攝取原理和生物的相生相克關系,在水庫內放養一定數量、不同品種的濾食性魚類(如白鰱、花鰱等),通過上級營養者的生物作用來抑制浮游動、植物的孽生,并達到改善水質恢復水生態的目的[7]。
2.4 加快漓江上游及支流水生態水庫的修建
漓江流域上游的水資源極其豐富,但在時程分布上卻又很不均勻,流域的年降水量的80%集中在汛期。因此,汛期常常是洪水泛濫,給沿河兩岸和下游城市人民群眾的生命及財產安全造成威脅,而到了枯水期,流域的來水量大幅減少,但農業用水、居民生活用水、工業用水等用水量并未減少,在河流來水量不夠時嚴重擠占河流的基本生態水,破壞了流域的水生態。青獅潭、思安江水庫在枯水期對漓江進行補水,但此舉僅對桂林市的用水緊張程度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而無法保證漓江的旅游和流域水生態保護用水。因此,加快流域上游大中型水庫(漓江上游斧子口、川江、小溶江三座水生態水庫)的興建,早日實現3個水庫聯調對桂林防洪及漓江補水。生態水庫建成后能夠在汛期有效地攔蓄洪水,枯水期向漓江補水,確保漓江最小流量達60 m3/s,既保證了桂林人民的生產、生活、旅游用水,又能改善漓江水質,對漓江流域的水生態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
2.5 嚴格控制漓江流經城鎮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的排放
由于歷史的原因,桂林市以前的一些工業規劃,在布局上存在著不合理現象,如靈川的鋼廠、鐵合金廠、氮肥廠等廠礦企業這些重要的污染源就分布在漓江上游的主要支流甘棠江漓江匯合口附近;市區的制藥廠、啤酒廠、造紙廠、味精廠等污染源分布在市區附近的漓江支流上。據桂林市2010至2012水資源公報,桂林市廢污水來源主要是工業廢污水排放量大,重點污染源污染嚴重。環保部門應加強對各企業排污口污水水質的監測,最好是實行在線監測,以確保工業污水達標排放。加強城市管網配套,增大污水處理能力,以保證大量生活污水達標后才排入河道。
2.6 加快流域水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構建
流域水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是指為維護、恢復和改善流域水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促進水環境不斷好轉,由流域水環境管理權威機構或上級人民政府作出的調節流域水生態保護者、受益者和破壞者之間經濟利益關系的一組制度安排[8]。在流域水生態補償機制的研究和政策框架構建方面,我國目前尚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對水生態保護措施的執行方式主要為地方政府強制執行,同時,已制定的漓江流域水生態保護補償的標準考慮不夠全面,制定的補償標準偏低,不能激發漓江上游水源林區人們保護漓江水源地水生態的積極性,更有相當的一部分人為了獲取個人的、局部的直接經濟利益,而犧牲流域水生態保護帶來的間接的、長遠的整體利益。只有加快構建科學合理的漓江流域水生態補償機制,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根據漓江流域水環境的實際情況,在流域水源區采取水生態保護補償(恢復)機制原則,即由流域水資源和水環境受益者支付一定的費用,向加強水土涵養、有效保護水生態地區及生態恢復區提供經濟補償,并逐步建立以“水生態保護實際成本支付+機會成本損失”為基礎的水生態補償橫向轉移支付制度[9]。以保證漓江上游地方因為進行水生態保護后地方所得的財政收入不小于不實施有效地水生態保護而繼續開發所獲得的經濟效益。用健全的補償機制來調動上游居民進行水生態保護的積極主動性。對漓江沿途河段的水質污染則采取“誰污染,誰治理,誰補償”的原則。在漓江流經各行政區界建立水質監測斷面,以各監測斷面的水質為考核對象,水質監測斷面考核結果與各級政府的水環境績效行政考核制度相配套,各行政區界內漓江的水質運用水資源倒逼機制確定,生態補償金按照污染程度來繳納。
3 小結
我國目前水資源的權利與義務之間的關系界定還不完善,水資源的市場機制也未完全建立,在漓江流域的水生態保護上,技術手段應用較少,主要還是行政手段,應借鑒國內外類似流域水生態補償的成功經驗,采取行政手段與技術手段相結合,創新水污染防治制度;加快構建漓江流域水生態補償機制;在水污染持續減排方面要采取經濟與法律手段并用。相信通過桂林人民的廣泛參與和各項污染防治新舉措的同時運用,漓江上游的水生態保護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興安縣水利力局.興安縣水利志[M].興安縣水利力局,1992.
[2] 蔡德所,馬祖陸.漓江流域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研究 [J]. 廣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6(1):111-112.
[3] 2010至2012年桂林市水資源公報[R].2010-2012:13-14.
[4] 陳雷.全面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保障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 [J]. 中國水利, 2012(10):3.
[5] 黃月群,程亞平.漓江流域含沙量變化研究[J].泥沙研究, 2008(13):58.
[6] 廣西壯族自治區漓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第8頁第五十五條.
[7] 張魯濱.利用濾食性魚類抑制水體富營養化[J].今日科苑, 2008(14):188.
[8] 虞錫君.構建太湖流域水生態補償機制探討[J].農業經濟問題,2007(9):58.
[9] 范弢.滇池流域水生態補償機制及政策建議研究[J].生態經濟,2010(1):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