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香榧為我國特有的珍稀經濟林樹種,不但栽培價值高,而且生態景觀效益好。黃山區是安徽省香榧的主要資源分布區,現有香榧667 hm2,年產干果9 t,產值100多萬元。該研究通過介紹黃山區香榧產業發展的現狀,分析了香榧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與對策。
關鍵詞 香榧;榧樹;產業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 S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20-06898-02
作者簡介 呂玉蘭(1969- ),女,安徽黃山人,林業工程師,從事基層林業工作。
收稿日期 20140616
香榧為常綠喬木,屬紫杉科榧屬,雌雄異株,有性繁殖全周期需29個月,每年的5~9月,同時有2代果實在樹上生長發育,還有新一代果實的花芽原基在分化發育,人們稱之為“三代同樹”,榧樹壽命長達400~500年,有“壽星樹”之稱[1-2]。它是我國特有的珍稀經濟林樹種,其果仁富含十幾種礦物質、氨基酸、維生素等營養物質,為干果中的珍品;香榧樹枝葉茂盛,壽命長,林分穩定,且四季常綠,樹形優美,幼樹耐陰,造林可不破壞或少破壞原有植被,是優良的生態樹種和觀賞樹種,發展前景十分廣闊[3-4]。香榧具有明顯的區域分布特征,在我國分布范圍狹小[5],黃山市黃山區是安徽省香榧分布重要資源區,具有栽植香榧的經驗和資源優勢。
1 全國香榧產業現狀
1.1 栽植現狀 香榧為中國原產樹種。主產江蘇南部、浙江、福建、江西、安徽、湖南、貴州等地,已有1 300多年的栽培歷史,全國年產香榧產量在1 600 t。目前全國香榧種植面積以浙江省最大,栽培面積6 667 hm2,產量1 500 t,占全國的90%以上,以細榧為主。
1.2 加工產業現狀 據統計,全國現有香榧加工企業70余家,其中加工量在10 t以上的加工企業有30家,年總加工能力在1 600 t以上,年產值1.5億元以上。
1.3 市場行情 全國香榧價格從60元/kg到360元/kg不等,浙江的香榧價格居全國之首。2013年浙江諸暨市年初精加工的香榧售價達到360元/kg左右,鮮果的收購價格為40元/kg。
2 黃山區香榧產業發展現狀及優勢
2.1 黃山區香榧栽植及產業現狀
2.1.1 栽植現狀。黃山區是安徽省香榧的主要產區,全區現有香榧面積667 hm2,分布在譚家橋、耿城、湯口、新明、龍門等5個鄉鎮,年產干果9 t,產值100多萬元。品種有長榧、米榧、小圓榧、桂圓榧等,其中以新民鄉樵山村香榧最為出名,古代被稱為“貢榧”。
2.1.2 加工產業現狀。目前黃山區的香榧加工主要以烘制為主,大部分不經過后熟處理就進行漂洗,晾干后就烘制,產品有椒鹽香榧、淡制香榧。
2.1.3 市場行情。由于市場對香榧產品的需求量大,黃山區生產的香榧銷售旺盛。2013年香榧價格在80元/kg左右,桂圓榧、新民的貢榧市場價則達160~200元/kg。
2.2 黃山區香榧發展優勢
2.2.1 區域資源優勢大
2.2.1.1 自然環境適宜。黃山區是一個以中低山為主的典型山區,境內山峰海拔在800~1 000 m,最高山峰興嶺海拔高達1 432 m。自南向北海拔逐漸降低,山與盆地兼而有之。其中山地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80%,土壤為山地黃壤,土層50~80 cm,較肥沃,濕度較大,與香榧原生環境高度吻合,非常適宜香榧生長。
2.2.1.2 栽培歷史悠久。黃山區的新明鄉、湯口鎮境內都分布有數百年歷史的香榧林(表1),林內榧樹針葉濃密、翠綠,樹干通直,一般在10 m以上。如新明的樵山千株香榧林,面積約53 hm2。
2.2.1.3 旅游消費優勢大。黃山區區內有16家旅游景點,年接待游客578萬人次。香榧作為土特產品,是饋贈親朋好友的最佳禮品,市場銷售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2.2.2 政策扶持力度大。
黃山區委、區政府和林業部門對發掘黃山區香榧資源、推廣良種、發展香榧產業極為重視。自20世紀80年代初就專門成立了“黃山區香榧生產技術研究會”,并組織了專業技術人員對黃山區的香榧資源進行全面調查,系統地研究了繁殖與栽培技術,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近年來又強化“5項措施”加快香榧產業發展:①加快基地建設;②推廣良種壯苗;③培育加工龍頭企業;④開展香榧科研;⑤發展香榧旅游。黃山區為加快香榧產業發展,目前已制定《黃山區林業發展“十二五”規劃》,計劃在“十二五”期間,建設高產高效香榧生產基地500 hm2,大力扶持香榧加工企業。
2.2.3 香榧產業發展已成規模。
黃山區林農具有豐富的香榧生產技術和經驗,香榧產業的發展已成規模:①成立了香榧專業合作社,采用“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 模式,以專業合作社和基地帶動農戶的產業發展,提高香榧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水平。以企業為依托、以經濟效益為核心,形成利益共同體。這樣既解決了產品銷售問題,增強了一家一戶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又保證了加工企業的原料來源。②提升香榧產業發展檔次。依托科研單位,推廣優良高產新品種和新技術的應用,提高香榧生產的科技含量。③打造品牌,開拓市場營銷。培養營銷人員,通過媒體、網絡宣傳,將生產的優良產品打造成品牌,多渠道多方式走進尋常百姓家。新民鄉生產的樵山 “貢榧”,通過市場營銷,備受歡迎,已形成了相對穩定的銷售市場。
3 存在的問題
目前,黃山區香榧生產的產業化程度不高,產業經濟不發達,規模效應、總體品牌效應不顯著,其資源和生產優勢未能充分發揮。
3.1 經營管理粗放
黃山區香榧優良品種樹齡老化,經營方式粗放,導致產量低下,對林農增收有限;部分林農因不懂種植技術和管理方法,重栽輕管,經濟效益不顯著,影響林農的種植積極性。
3.2 基地規模小
黃山區目前種植香榧還處于起步階段,總種植面積只有667 hm2,主要以農戶散生種植為主,連片基地較少,難以產生規模效應,導致香榧種植產量低、效益差。同時林業分類經營的實施將黃山區絕大部分林地劃歸生態公益林,大面積減少了林農可實施商業開發的林地,不利于產業的發展。
3.3 前期投入高,見效周期長,影響發展積極性
香榧雖然是高產出的干果樹種,經濟收益期長,但前期生長慢,結果遲,前期投入高。嫁接香榧雖然可以實現5年結果的目標,但真正要獲得規模經濟效益,也要有10年以上時間。因此高額的苗木投入,加上種植、撫育管理,高標準營建香榧基地,前期投入較大,一般農戶難以承受。
4 發展對策
4.1 抓好現有林改造和新造林栽培,提高產量和質量
4.1.1 低產低效林改造。對因種質差、品種混雜、良莠不齊、結果少的林分;受病蟲害危害嚴重、受害木達20%以上的林分;長期經營管理水平粗放,導致林木生長不良、林相殘敗、產量低下、無培養前途的林分;林分老化衰敗、林相雜亂、產量極低的林分,通過高枝嫁接、修剪病枯枝、加強林地清理及施肥、病蟲害防治等措施改善樹種結構、增加林分質量,提高現有林單位面積產量和質量。
4.1.2 新造林栽培。①根據香榧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特性,結合黃山區的自然分布和生長結實情況調查,香榧栽植應選擇海拔700 m以下、坡度5°~15°、土壤疏松、深厚、肥沃(土層達80 cm以上、腐殖質20 cm以上)、排水良好、石礫含量小于20.0%、水分充足、交通方便的丘陵或低山為造林地。②按照“適地適樹、適品種”原則,選擇適應當地生長、銷路好的樵山香榧為發展候選品種。同時考慮黃山市與浙江省毗鄰,香榧生長環境是同一生態類型,浙江“楓橋香榧”可作為該區重點引進的香榧良種。
4.2 政策扶持,壯大香榧產業發展規模
①結合新農村建設和村莊綠化規劃,鼓勵村民在房前屋后種植香榧,興建香榧林,開展香榧旅游,實現景觀效益與經濟效益共贏。②引導香榧種植與林下經濟有機結合起來,根據香榧投入期長、見效慢、投資大的特點,采用“以短養長”的方式,堅持林經、林草、林藥經營方針,增加前期收入。③大力扶持發展種植、加工、運銷的專業大戶,通過大戶幫扶,帶動周邊農戶發展香榧種植事業。
4.3 鼓勵林地流轉,興建香榧基地
大力鼓勵個人和企業開發香榧基地,鼓勵企業自主承包經營基地,鼓勵和支持林農在與林權所有制單位互惠互利的基礎上,按照“自愿、互惠、互利、有償”的原則,開展山林流轉。建立健全的土地流轉機制,鼓勵和引進更多的個人和私營業主參與到土地流轉中來,培養一定規模的香榧種植大戶和高質量的香榧基地。
4.4 支持香榧產業化合作社的發展
目前,黃山區已成立了“巧明香榧專業合作社”。應充分發展專業合作社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加強合作社在技術、市場、信息等方面的服務功能,做好香榧產業的各項服務工作,加強林農之間的學習與交流,提高香榧產業組織化和程序化,走香榧產業化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 沈獻根,金朝滿,鐘萬榮.景寧香榧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中國林副特產,2014(2):91-92.
[2] 何德汀,儲開江,任敬軍.嵊州香榧產業文化現狀與發展對策[J].浙江林業科技,2013(5): 113-115.
[3] 范建宏.黃山市香榧豐產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2(16): 165.
[4] 樓品華.香榧產業健康持續發展對策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2(8): 391.
[5] 汪樟春.桐廬縣香榧產業發展的問題與對策[J].新農村,201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