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圣光
摘要 該文概述液壓技術的原理及發展過程,例舉了典型液壓系統在農機上的應用,并總結分析了液壓系統在農機上的優勢。
關鍵詞 液壓系統;農業機械化;典型應用;優勢
中圖分類號 S23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20-06872-02
液壓元件具有質量小、體積小、容易獲得大力矩、可實現無級變速、防止過載容易等突出優點,被喻為工業的“肌肉”,可直接應用于生產,解決許多工程實際問題。農機液壓則集成了這些優點,隨著各種標準的制訂,使得農機液壓元件廣泛地應用在現代化的聯合收割機、拖拉機等農用機械上,極大地提高了機械生產力和適應性。
1 液壓傳動技術概述
1.1 液壓技術的發展歷程
液壓技術起源于17世紀中葉,由帕斯卡提出的靜壓傳動原理而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技術。1795年英國約瑟夫·布拉曼,用水作為工作介質,以水壓機的形式將其應用于工業上,從此誕生了世界上第一臺水壓機。1905年將工作介質水改為油,使液壓傳動工況又進一步得到改善。19 世紀末至20 世紀初的20年間液壓技術開始進入正規的工業生產階段。1925 年維克斯發明了壓力平衡式葉片泵,為近代液壓元件工業或液壓傳動的逐步建立奠定了基礎。二戰期間又廣泛被應用于制造飛機、坦克、軍艦和大炮,二戰后幾十年間液壓技術得到迅速的發展。
1.2 液壓傳動的原理
以千斤頂的工作原理為例(圖1),設大液壓缸活塞面積為A2,作用在活塞上的負載為F2,該力在液壓缸中產生的液體壓為:
1.3 液壓系統的組成
液壓系統由動力元件、控制元件、執行元件和輔助元件組成(如圖2)。
2 典型液壓系統在農業機械化中的應用
2.1 液壓行走驅動典型回路
液壓行走驅動是利用高壓液體驅動馬達帶動行走輪。包括高速方案和低速2種方案。高速方案是變量泵驅動高速定量馬達,然后再通過變速箱驅動行走輪;低速方案是變量泵通過變量馬達直接驅動行走輪。
John Deere—4440型靜液壓前驅動高速方案則是典型的高速方案(圖3a),是靠改變泵的排量qp來實現無極調速的回路[1]。由圖3可知,馬達2 的回油又回到油泵1的入口時,油液不經油箱而在系統內循環,可減少空氣滲入系統而引起的氣蝕現象等一系列問題。高壓回路的安全閥3起過載保護作用,補油泵10和單向閥6可補償馬達和油泵泄露,補油泵還能控制該回路中油液升溫,工作壓力由溢流閥調定。在不考慮泄露和摩擦損失時馬達的轉速nM和轉矩M分別為:
2.2 液壓懸掛升降回路
液壓懸掛是農業機械化生產中廣泛代替人力的控制裝置,主要用于控制農具的升降和調節農具的耕作深度。圖4為典型壓力補償筆芯式液壓系統。換向閥6的中位機能為O型,變量泵3和液壓缸7保壓。泵的初始壓力最高。改變換向閥的位置,系統壓力下降,降到和負載液壓缸的壓力相等,壓力補償器2 使泵的流量隨液壓缸需求而改變。壓力補償器小活塞A與彈簧抗衡,等于工作壓力,彈簧B使泵壓箱較大排量。移動換向閥時,系統所需流量超出泵的輸出量,泵的輸出壓力下降,小活塞左移,從而使泵排量增加,直到壓力通過小活塞與彈簧平衡。相反,當閥關閉時,泵的供油量會超過系統所需油量,使泵的輸出壓力增加,小活塞右移,泵的供油量減小。這種系統的優點不僅可以同時進行多負載操作,還能持續以最大流量供應系統[2]。
3 農機液壓系統的優勢分析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廣泛采用液壓技術是現代化農業機械的典型標志,沒有液壓技術就沒有現代化農業機械。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推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是我國“十二·五”期間要達到的目標。隨著農業機械化進程的加快,我國聯合收割機保有量還將以每年10%的比率增長,因此中國具有巨大的液壓市場潛力。
3.1 機械傳動裝備農機的特點
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農民,采用的收割機主要以機械傳動為主。據有關部門對自走式聯合收割機進行的抽樣調查顯示,這種收割機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僅為19.1 h,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這么高的故障率呢?原因有3個方面:第一,機械傳動地盤的傳動裝置結構復雜,在作業中有三分之一的故障來自于機械傳動裝置;第二,機械傳動的部件大都暴露在外部,作業環境差會對這些零件造成侵蝕,直接影響了機械傳動的正常運作;第三,高故障率加重了農民的負擔,間接影響了現代化農業的進程。由于我國地域廣闊,各地自然條件和作物狀況差異較大,需求的農機產品也較大。
3.2 液壓系統裝備農機的優勢
3.2.1 傳動平穩。在液壓傳動裝置中,由于油液的壓縮量非常小,在通常壓力下可以認為不可壓縮,依靠油液的連續流動進行傳動。油液有吸振能力,在油路中還可以設置液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