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滿18歲的子女上大學申請助學貸款,父母有義務為其償還嗎?父母離婚時,這筆助學貸款能作為夫妻共同債務予以處理嗎?近日,江西省安福縣人民法院審結的一起涉及子女助學貸款的離婚糾紛案為這些問題提供了解答。
據了解,原告伍紅英與被告劉小根于1983年下半年經人介紹相識,1985年12月10日辦理結婚登記,婚后生育四個女兒,現均已成年,其中小女兒劉穎目前就讀于江西省某高校三年級。婚后,原、被告經常為家庭瑣事發生爭吵,原告遂向法院起訴要求離婚。2012年11月9日,劉穎曾向江西省農村信用社申請助學貸款6000元,由被告劉小根擔保。庭審中,被告劉小根辯稱劉穎的助學貸款應作為夫妻共同債務予以分擔。原告伍紅英認為劉穎已成年,大學教育已不是義務教育,父母沒有為其支付上大學期間學費的義務,故不應作為夫妻共同債務分擔,應是劉穎個人債務,由其自行承擔。
一審法院審理認為,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父母不履行撫養義務時,未成年的或不能獨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給撫養費的權利。“不能獨立生活的子女”是指尚在校接受高中及以下學歷教育,或者喪失或未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等非因主觀原因而無法維持正常生活的成年子女。劉穎的情形不符合以上規定的情況,其助學貸款應由其自行承擔,不應由其父母承擔。故這筆助學貸款不能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
實際上,按照我國的傳統,絕大多數家長都認為,子女工作以后才算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此前子女上大學的費用,父母都會自覺地承擔,有的家庭困難的父母,甚至寧愿自己家里過得苦一點,也要把錢擠出來供孩子上大學。即使是一些貧困的農村,孩子如果大學畢業后繼續在校就讀碩士、博士,多數父母仍會勒緊腰帶為其支付高昂的學費。如此一來,父母對子女的撫養義務到底應盡到何時呢?
父母為子女支付大學學費雖然符合中國的傳統觀念,但依據我國的法律規定,國家、家庭必須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但是,年滿18周歲即成年人,從某種意義上講,接受大學這樣的高等教育不同于義務教育,它是一種智力投資,也是一種就業投資。這項投資的直接受益人是子女,而不是父母。根據民法中的權利義務相一致的原則,像劉穎這樣的情況,應該由她本人負擔自己的大學教育費。因此,父母和子女都要轉變觀念,不能讓孩子在自己的懷抱中上大學,應鼓勵子女靠自己的勞動和能力積極籌集學費。
(江西 朱海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