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霸”參加10次高考上清華
廣西30多歲的吳善柳幾次考上重點大學,還曾被北京大學錄取,但他依然選擇復讀。今年,他以當地理科狀元的身份考上了清華大學。當年他放棄北大的原因是“我不喜歡北大錄取我的專業”。
中國考生對于高校的選擇比較“矯情”,他們不是迷惑于學校名氣,就是迷惑于就業前景,而真正從興趣愛好出發的不多。那些復讀的“學霸”們改換學校和專業之后會有怎樣的成就,恐怕沒有人能回答出來。
“學霸”們的經歷難以復制,還是那句老話——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2.教育部正式規范海外游學
日前,教育部在其官網發布《中小學學生赴境外研學旅行活動指南(試行)》,這是教育部首次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對日益火爆的海外游學市場加以規范。
學校組織的境外研學,一向被家長認為是開拓孩子眼界的好辦法,但近幾年,這種“寓學于游”的形式似乎變了味兒。有的學校將學生當成了“唐僧肉”,不但向他們收取價格不菲的費用,而且還將 “教學游”變成“購物游”,不少家長對此怨聲載道。
教育部出臺的政策,給 “出境教學游”戴上了“金箍”。但愿這些“明碼標價”式的規定,能夠使這項教育模式回到正軌。
3.中國考生挑戰美國“高考”改革
有著美國“高考”之稱的SAT(學術能力評估考試)近來吹響了改革號角,減少生僻詞匯考查、縮小數學考試范圍、將作文定為選考項目……旨在突出考生邏輯思維和知識運用能力,剔除死記硬背、學而不思的學習方法。
這一改革,對于每年數萬名中國大陸SAT考生來說是一種“減負”。然而,新試題將引入《獨立宣言》或《權利法案》等經典材料的節選,這對于很少了解美國文化的考生來說增添了新的壓力。
美國大學十分講究素質教育,中國考生如果再沿用“死記硬背”這一招,恐怕在SAT考試中不會起多大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