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婷

她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間冒出的新浪潮先鋒,和徐克并列為“香港電影新浪潮”旗手。雖然算不上多產,但作品卻涉及了武俠、愛情、家庭乃至恐怖等多種類型,題材覆蓋中國內地、中國香港、日本、越南、英國等地域。從1979年拍攝第一部電影以來,她執著做導演已有35年。青春和成長一直與電影相伴,今年67歲的她笑聲仍然爽朗,眼眸依舊單純。過往,她曾兩次贏得香港電影金像獎的大滿貫,當之無愧地獲得亞洲電影大獎“終身成就”殊榮。如今,為了一部名為《黃金時代》的影片,她再度奔走于香港和內地之間。
她,就是除了“導演”以外“什么都不太懂”的許鞍華。
《綜藝》:在自己的作品中,你最滿意的是哪一部?
許鞍華:我想要的在《黃金時代》這部戲中都實現了,但這部電影是不是最滿意的還不知道,也許要等自己拍不動的時候才會知道吧。
《綜藝》:文人的自傳和旁人的追憶都是主觀的,面對有時會彼此矛盾的歷史素材,你是如何進行選材和取舍的?
許鞍華:素材方面主要還是靠編劇李檣選擇,他看了很多書,也進行了很多查證。電影里是把這種矛盾呈現給觀眾,告訴觀眾很多素材都是蕭紅的朋友所說的,都是主觀的評論,客觀的實際情況需要觀眾自己去判斷。我覺得這樣也很過癮。
《綜藝》:電影中的時間跨度并不長,為什么需要用將近3個小時的篇幅來呈現?
許鞍華:大家看過影片之后就會發現,這次的劇本特別好。原來計劃有六百多場戲,目前180分鐘左右的版本已經是精簡之后的狀態了。現在的長度,我覺得從敘事的角度來說特別地過癮。但是我能夠猜想到觀眾可能會有些困惑,因為故事中的時空關系相當復雜。我第一次看全片的時候感覺也不是特別地清楚,但就是覺得這樣的復雜時空關系特別有魅力。
《綜藝》:這部影片中的演員大多來自內地,你是如何選擇表演班底的?在執導的過程中,你覺得內地演員和香港演員合作起來有什么不同?
許鞍華:選擇演員首先肯定是因為他們的演技。其次從國內觀眾的角度考慮,我們還是必須得找一些知名演員。如果只是外形很像,但辨識度不高,等隔了半個小時之后這個人物再出現的時候,觀眾可能就認不出來了,加上人物也許換了別的衣服,或者沒有特寫鏡頭的處理……此外,我也希望演員能夠發揮出自身的人格魅力,并將這種魅力賦予其飾演的角色。其實我對內地的演員不太熟悉,所以這次也靠成捷和李檣推薦了不少,感覺合適的話很快就選定了。
《綜藝》:從《傾城之戀》《半生緣》《玉觀音》到《黃金時代》,你覺得自己電影里的女性意識是否發生過改變?
許鞍華:我個人是沒有所謂的女性意識的。當然拍電影這么多年,創作上肯定有一些變化。相比以前類似背景的電影,這次要還原的時代不同。之前拍張愛玲的兩部民國戲的時候,我完全是在做考據。比如那個時候的旗袍到底應該是怎么樣的,化妝又應該是怎么樣的。除了要把握時代的特點,還要掌握不同地域文化的差異,比如不同的地方跳什么舞,燈又是什么樣的……作為導演,我只是從中間選取自己認為對的東西。另外一種方法則是不還原,而是采用那個時代的精神進行重新設計。當然這次的《黃金時代》沒有重新設計,還是選擇從蕭紅這些人物本身的形象出發,整體上符合角色的范疇就可以了。
《綜藝》:《胡越的故事》《投奔怒海》《傾城之戀》等片曾在內地文化界產生過較大的影響,那么對于你來說,內地的文化又有怎樣的意義?
許鞍華:其實我一直都很喜歡內地的一些優秀小說,它們也給我了一些潛移默化的影響。另一方面我也很喜歡以前蘇聯的小說。
《綜藝》:之前你的《玉觀音》和《姨媽的后現代生活》兩部內地題材的影片在內地市場表現不佳,這對你現在拍《黃金時代》是否有所影響?
許鞍華:其實我真的不懂票房,也不太懂內地的生活。不過創作跟票房沒有必然關系。《黃金時代》拍的是民國,因為我小時候在香港見過很多民國的人,所以那些形象對我而言倒并不陌生。當然還是需要做很多的功課,去搞清楚內地當時的文化究竟是怎么樣的。
《綜藝》:在你看來,目前香港電影的大環境和內地有哪些不同?
許鞍華:現在內地的投資環境當然要更好一些,因為內地的市場顯然更大。不過,老板們拍戲其實都不想賠本,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哪里其實都一樣。
《綜藝》:現在你在內地也需要越來越多地配合電影宣傳了?
許鞍華:這么多年一路走來,我一直不喜歡做宣傳,當然能夠配合就配合一些。我每次都在說,等到這部影片賣座了,以后就不用老是自己出來了。
《綜藝》:《黃金時代》是一部合拍片嗎?你如何看內地、香港電影產業目前的各自發展與合作前景?
許鞍華:《黃金時代》兼有內地和香港的投資,所以應該還是算合拍片。兩地電影產業各有優勢,內地的年輕一輩人才很有才華,香港則有比較好的技術和經驗,但在這方面,近幾年內地也越來越厲害了。我覺得兩地電影界未來在很多方面還是可以彼此互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