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靠定力去堅守,用實力去創新。
8月24日,中國文化傳媒集團1號樓309會議室里,十四位業內專家,九項議題,三個小時,一場關于山西衛視《歌從黃河來》品牌升級戰略規劃的研討會火熱進行。
2011年開始,山西衛視立足本土,以傳承經典、傳播文化為己任,打造出一檔周播類民歌風情音樂節目——《歌從黃河來》,節目運行到第四個年頭,已成為山西衛視綜藝第一品牌,堅守“民歌戰略”成為全臺上下新的目標。
盡管有強大的本土藝術土壤支持,但近年來國內各省級衛視綜藝節目新招迭出,品牌影響力迅速提升。如何提高質量,擦亮品牌,以適應藝術傳播新形勢,在堅守中創新,以更加鮮明的節目風格獨樹一幟,對于山西衛視而言,迫在眉睫。
獨樹一幟:堅守民歌戰略
“作為當下電視市場中較為弱勢的平臺,我們面臨三重壓力:全國影視廣告下滑帶來的經濟下行壓力;新媒體崛起帶來的市場份額的減少;業界馬太效應、兩極分化帶來的優秀資源的匱乏,使得我們打好‘翻身仗步履維艱,但正因為如此,我們更應該認準方向,不斷探索。”山西廣播電視臺臺長郭健強調。
“一個民歌戰略,兩大品牌節目支撐,三大主題晚會,共同打造山西衛視全年民歌戰略,”關于“民歌戰略,”山西衛視總監陶億笑如此概括。
三年積累終將蛻變,2014年山西衛視明確了定位,將“民歌戰略”再次升級,除了與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聯手打造之外,更以《歌從黃河來》為核心驅動力,打造季播節目,《黃河歌王爭霸賽》、國慶、春節特別節目《歌從中國來》以及民歌春晚等大型晚會、活動,“民歌戰略”蓄勢待發。
“辦好音樂節目對于民族文化建設,乃至民族精神素養的提升極為重要,《歌從黃河來》代表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中國精神,是對當今失衡的文化藝術生態的一個調控,是電視文藝欄目的發展道路和方向,在文化內蘊和審美角度上,都足以提高群眾的精神訴求,相信堅持多年之后會培養和造就一批懂得去欣賞民歌的具有高素質的鑒賞群體。”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對節目給予充分肯定。
“作為節目的參與者,我很欣賞他們能一直保留民歌這個特點,親民、真實、甚至有些笨拙,但他們一直堅挺、執著,這種奮斗的精神非常難能可貴,而我也始終相信民歌有人看,很快它的生命力就會顯現出來。” 山西衛視的民歌戰略獲得全國文聯榮譽委員、著名劇作家、詞作家閻肅的高度贊譽。
山西有著豐富的民歌資源,做民歌類音樂節目,是山西人的責任,也是山西人的使命,更是山西人的優勢。三年來,山西衛視一直高舉中國民歌這面大旗,獨樹一幟,不拘泥于傳統,不搞怪,不獵奇,傳承文化,仰視經典。
2003年開始,國外電視節目模式開始引進,直到今天,已經呈現出“井噴”態勢,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是激烈競爭的中國電視市場該有的局面。第一次看到這檔節目的中央電視臺文藝中心導演秦新民認為,《歌從黃河來》閃爍著中國電視創造的火苗,而這,恰恰是因為本土的選題、精準的定位、真實的內容,以及簡潔的氣質。
作為衛視節目的領頭羊,《歌從黃河來》一經推出就得到了各方好評,獲得了人氣和市場,曾經先后4次收到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書面表揚。2014年7月28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監聽監看日報》以《山西衛視<歌從黃河來>關注民歌發展》對節目進行了專題點評:節目中意味深長的民間歌曲,選手們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不僅讓觀眾看到我們勞動人民積極的精神風貌,也喚起了人們心靈深處對中華古老民歌的關注和喜愛。
“民歌節目堅持三年已初見成效,堅持做民歌,弘揚傳統文化,通過一檔節目,打造一個品牌,帶動一個平臺,把山西衛視打造成具有民歌特色的衛視頻道,需要我們不斷地堅守。”山西廣播電視臺臺長郭健表示。
共襄盛舉:助推品牌升級
堅守,更需要創新。
獨樹一幟,更需要品牌升級。
“怎樣在當今眼花繚亂的電視熒屏中獨樹一幟,把民歌類節目做大做強,怎樣用歌聲帶領大眾一起感受民歌承載著的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唱響來自民族心靈的聲音,是我們一直在思考和不斷努力探求的。要想健康成長,還需要社會各界專家學者的悉心呵護和真誠幫助,使其成為叫得響的電視品牌節目,甚至成為大眾公認的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播平臺 ”。山西廣播電視臺副臺長張敬民如是說。
陶億笑認為,想要在市場中前進,模式、形態、內容各方面都需創新,需要各領域專家的意見和建議,對節目進行全方位改造提升。
共襄盛舉,助推品牌升級。三個小時的研討會,除了與會專家的充分肯定,更多的是對節目中存在問題的分析,為助推民歌戰略的品牌升級獻言獻策。
“目前來看,這檔節目只是一個區域性品牌,以民歌戰略打開全國市場難度很大。節目內容缺乏美感,形態過于老套,推廣力度不夠,這樣的品牌必定帶來融資上的挑戰。在綜藝節目制作進入億元俱樂部的今天,制作資金的匱乏給節目制作和傳播效果帶來的阻礙不言而喻。相信這也是我們認識到節目需要升級的動力。” 世熙傳媒董事長劉熙晨直言不諱,作為一家市場化的公司,節目的收視率、搜索量、點擊率、投入和收益等,是不得不考慮的因素。
傳統的民間藝術與表演如何與電視傳媒更有效地結合,在弘揚傳統藝術、宣傳民族文化的過程中,怎樣更好地適應當代觀眾特別是青年觀眾的欣賞趣味與特點,讓他們從中感受到中華偉大民間藝術的無窮魅力……這些問題不是一蹴而就的,討論中,業內專家從宏觀和微觀上都給出了意見:
節目文化傳承要繼續發揚。“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最深層次的追求,不僅要傳承中華文化,更要善于利用電視藝術這種形式,把中華民族基本的文化基因挖掘出來,與當代文化相適宜,與現代社會相協調,用歌聲帶領大眾一起感受民歌承載著的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一語道出使命和責任。
節目文化內涵要深入挖掘。弘揚傳統民歌文化是《歌從黃河來》的靈魂所在,理解一首民歌,需要了解一個村落,一種生活習俗,一種人文情懷,“電視媒體用幾天的時間完成的采風,制作的短片,講述的故事,不足以深入表達一首民歌的內涵,我們需要深入下去。”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主任李松認為。
節目內容制作要全面提升。高質量的節目內容、有創意的節目模式,是一檔節目成功的關鍵。當原生態的民歌資源開始匱乏時,需要鼓勵改編和原創作品的出現;當舞臺呈現形式變得單調時,可以考慮將舞蹈、服裝、樂器、情境等更多的民歌元素搬上舞臺;當演唱效果影響節目質量時,是否可以讓優秀的音樂制作團隊加盟;當環節設置過于老套時,應該學習優秀的節目模式,增加節目看點,豐富比賽形式……
節目傳播渠道要多樣擴展。如何吸引更多80、90后年輕觀眾的注意,是傳統文化類節目普遍考慮的問題。新媒體環境下,80、90后雖不再是電視媒體的主要受眾,但若因此放棄這部分觀眾,就大錯特錯,中國音樂家協會流行音樂學會秘書長金兆鈞認為,“處在全媒體環境中的年輕人,有新的接收信息的方式,電視媒體需要做的正是不斷擴展節目傳播渠道,在穩定已有觀眾群的同時,引領年輕受眾。”
節目品牌推廣要內外發力。“將《歌從黃河來》作為母體,發展支流,推出概念和現象,要利用名人效應,四兩撥千斤,更要提高團隊的整體制作水平,以內容創新來刷新品牌,將長線與短線發展結合,推人與推歌相結合,外力和內功相結合”。中國電視藝術家委員會副主任王丹彥用三個結合談品牌升級。
千呼萬喚:見證歌王誕生
9月27日,《歌從黃河來》暑期檔重磅推出的《黃河歌王爭霸賽》,“誰將成為2014年度黃河歌王”無疑是這檔節目忠粉最為期待的排行榜TOP1。
《黃河歌王爭霸賽》匯聚高手、傳承經典,進行藝術交流,展開文化碰撞。民歌愛好者們將獨具特色的民歌民俗表演、拿手的獨門絕活兒、精彩各異的才藝在舞臺上展現得淋漓精致,為觀眾呈現了一場場民歌盛宴。他們擁有不同的經歷,不同的故事,卻有同樣精彩的表現,同時,還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齊聚“黃河歌王”的舞臺,爭奪“歌王”。
“黃河歌王”歷經5場 “三十進二十”,3場“踢館賽”和3場“七進二”后,終將在9月27日迎來決戰之夜。
在第一階段中,來自全國29個省市的參賽者歷經“百姓唱將”和“明星唱將”的雙重考驗,突出重圍,挑戰成功。之后,30位挑戰成功的參賽者在激烈的比拼中決出全國21強。
在第二階段,21位選手面對來勢洶洶的“踢館者”竭盡全力抵御外敵。期間,一部分參賽者用實力捍衛了自己的領地,但遺憾的是也有一部分選手在“踢館者”的猛烈攻勢下慘遭淘汰。
在第三階段,經過重新換血的21強再次面對殘酷賽制,每七位選手中只有兩位成功晉級,踏上爭奪“黃河歌王”的征程。硝煙四起,強手如林,最終,6位選手過五關斬六將來到了決賽舞臺,爭奪“黃河歌王”的至高榮譽。
六位沖進決賽的選手中,來自廣西壯族的花青燕歌聲婉轉多情,她將現代流行元素融入到民歌中,別出心裁的老歌新唱,獲得了閻肅老師、蔣大為老師和劉和剛老師的一致好評,稱她為“山中精靈”;花美男于海洋除了堪比“都教授”的俊朗外形,歌聲才是最大的“撒手锏”,每次開嗓都掌聲雷動,一路走來,收獲眾多粉絲,成為“人氣王”……2014年度黃河歌王虛位以待,六強選手蓄勢待發,誰會脫穎而出,誰將問鼎歌王,成為決戰之夜最大的懸念。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民歌戰略品牌升級的研討會,給團隊在節目制作上帶來了很大啟發,專業化的點評、升級版的制作、高水準的演唱、更殘酷的較量,都將在“黃河歌王”決戰之夜精彩呈現。
“和多數觀眾一樣,我們期待‘黃河歌王誕生,但與此同時,也希望觀眾能看到節目在整體制作水平上的提升。”這是山西衛視和《歌從黃河來》節目組共同的期待。
重磅接力:唱響國慶強音
2014《歌從黃河來》國慶特別節目的策劃方案首次公開亮相,是在8月24日的品牌升級戰略規劃研討會上。山西衛視副總監李偉,也是這檔節目的創始人之一,向參加研討會的業內專家、臺內領導以及媒體朋友陳述了策劃方案。
在新中國成立65周年之際,山西衛視民歌戰略再度升級,推出國慶特別節目。“國慶特別節目不僅會呈現常規的演播室效果,更增加了外采紀錄片,我們將提供最好的資源,為民歌戰略全線布局產品,”陶億笑表示。
10月1日——10月3日每晚9:30,連續三場,山西衛視用民歌唱響國慶強音。節目中不僅會有《歌從黃河來》一手打造的優秀學員劉生輝、李浩鵬、娜呸、麥麥江、靳代平等的激情演唱,更有德德瑪、克里木、羅中旭、汪正正、常寬、梁宏達等明星強力助陣。
節目用民歌的視角展現祖國65年的發展,展示民歌勝地的風土人情,展現中國精神、中國夢想、中國情懷,同時讓觀眾在聆聽經典民歌的同時,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
節目組將走進山西、云南、西藏、內蒙古、新疆、臺灣——六個不同風情,有經典之作的民歌發祥地。通過記錄民歌背后的生活,傳遞歌曲的家鄉情愫,使觀眾近距離感受生活、家鄉、祖國之美。
以“國慶”為主題,進行選題、編排、表演以及互動;以“民歌”為線索,將節目內容聯系在一起,彰顯節目主題;以“歡樂”為目的,體現節目的輕松及娛樂,讓觀眾在歡樂的情緒中,聽民歌,感受祖國變化。
“為了讓節目整體呈現出更好的視聽效果,這次我們在制景上也有了新嘗試。打破傳統制景中觀眾遠離舞臺、遠離嘉賓的特點,采用‘全包圍和‘融入式,放大觀眾席,壓縮舞臺,讓觀眾與嘉賓融在一起。觀眾不僅是節目的觀看者,更是節目的參與者,使舞臺更鮮活、熱鬧、喜慶和時尚。”李偉充滿期待,節目中所有題型將以“歌”為主題延伸展開,涉及到歌曲、詞曲、內容、背景故事等。通過歌曲輻射到吃、穿、住、行及家鄉變化。讓觀眾在歌聲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祖國的變化。
記者從節目組工作人員處獲悉,節目在創新設計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
內容上緊扣民歌。節目中所有題目均以“民歌”為核心進行串聯,由歌曲延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嘉賓也將會圍繞民歌背景、故事等內容,展開一場民歌與生活;民歌與民族;民歌與祖國的大討論。
解題方式,更為創新。節目一改主持人直接公布答案的呆板方式,在解題上分為:視頻解題、情景演繹解題及真人演唱解題等多種靈活有趣的形式。
互動創新,熱鬧不斷。設計大量新穎獨特能給觀眾帶來“實惠”的互動方式,讓觀眾在歡樂的氣氛中,不僅能聽到最好聽的民歌,更能得到最想要的收獲。
形式新穎,主客搭檔。將各位明星大牌人物和草根選手列為同一組,進行主場客場對抗答題游戲互動,從而進一步拉近明星與觀眾的距離。搭檔答題更有看點,讓受眾真切地體會到民歌益智節目的樂趣所在。
(薛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