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國約11%中小學心理環境“預警”
日前,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發布“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積極心理環境指數”。據悉,這是對我國中小學校積極心理環境質量的“體檢結果”,首次設立了“學校心理環境預警線”。
研究表明,不同地區、城鄉、學校之間在軟環境質量上差異巨大,約11%的中小學校心理軟環境處于“心理環境預警線”之下,在學校紀律秩序管理、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學生自主發展等軟環境指標上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有專家指出,當學校的心理環境處于較低等級時,說明學校基本管理的各個方面都出現了問題,如學生學業、心理健康、對學校滿意度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從而影響學生發展。
2.減負才是最好的教育
北京市近日發布了《關于進一步規范義務教育階段教學行為的意見》,嚴控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評優、推優等活動,不得以考試成績或升學率作為對學校獎懲的依據。這些政策的出臺,表明政府要對學生過重的書包動真格兒的了。
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要解放學生的頭腦、雙手、眼睛、嘴巴、時間和空間。如何解放?就是讓學生能想、能干、能看、能說、能自主探索。要充分尊重和順應學生們的成長特點和需求,探索科學教育的方法和規律。幫他們放下沉重的書包,或許正是更好的教育。
3.到底誰更應該哭?
在南京大學2014屆本科生畢業典禮上,校長陳駿當著現場約3500名本科畢業生及500多名學生家長的面,以“孝”為題發表講話,說哭了很多畢業生家長。
百行孝為先。尊老本來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現在卻要拿來在畢業典禮上強調,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苦澀。
陳駿認為,一個不念父母養育之恩的人,怎么可能去真正熱愛祖國、感恩生活、幫助他人?這個極富邏輯性又淺顯易懂的觀點,卻恰恰被很多人忽視。
眾多畢業生家長的眼淚,折射出中國教育在“孝道”方面的缺失。學生的分數上去了,道德水準卻下來了,出現這種現象,難道該哭的只是學生家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