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新聞里,437具中國志愿軍士兵遺骸被韓國送回中國國內,一位兒子手捧父親的遺像失聲痛哭。在那場戰爭中,一百余萬中國士兵被打上了這場戰爭的烙印。戰爭結束了,但他們的故事仍未結束。
士兵們不同命運的開啟 60年前,180師志愿軍戰士童志安21歲,他挖了六百個坑,埋葬他的戰友。1953年的春夏之交,一場激烈的陣地攻防戰,葬身炮火的人們如燒焦的木頭,一個月后,戰爭結束了。21341名中國戰俘面臨一個選擇——回大陸還是去臺灣。
1951年,因饑餓而昏睡的陳文基,一覺醒來,就成了美軍的俘虜。他被帶往韓國巨濟島上的中國戰俘營,在營內,他發現,戰俘之間,正在上演著“國共內戰”——“親共”還是“反共”,不同立場的戰俘壁壘森嚴。“反共”的戰俘,多為原國民黨部隊的軍官和士兵,他們被俘后要求前往臺灣,其他戰俘絕大多數堅決要求回大陸。李正文就是堅決要求回國的戰俘中的一員。戰俘們在被俘后建立了“回國小組”、“中共地下黨團支部”,戰俘被秘密組織起來。
大學生程立人有著“校長”的綽號,被俘后他當了文化教員,專管編寫供戰俘們學習的材料。在美軍開辦的學校里,曾經念過書的陳文基成了戰俘們的臨時老師,他用著“校長”編寫的教材教戰俘們識字。
1954年1月20日,戰俘開始遣返。堅定的回國者李正文向北而去,陳文基登上南下的汽車。而在兩邊都得不到信任的大學生程立人則和其余11個人前往印度。
蒙冤26年 戰爭結束后,除少部分繼續駐防外,140余萬中國軍人分批回國,成了當時“最可愛的人”,但與戰俘們無關——所有的戰俘都被取消軍籍復員回家。
1954年,李正文從遼寧昌圖寄給戰友汪元昌一封信,告知自己還活著。這一年,在昌圖的歸國戰俘管理處,回到國內的7110名志愿軍戰俘接受了嚴格的政治審查。兩年后,汪元昌在四川廣元見到了李正文。當時,汪元昌考了一所師范學校,重新回去當學生,也好謀個教職。汪元昌再見到李正文時,“文革”已經開始了一段時間。那時,汪元昌轉業到地方,是財稅局的干部,李正文是小學老師,同時還在地方劇團拉二胡。
戰俘身份,成了這些戰爭幸存者的標簽。他們的檔案里被記下“特務嫌疑”、“控制使用”,像一個巨大的陰影,壓得他們抬不起頭來。直到1980年,隨著“文革”結束,中央下發了對朝鮮戰爭被俘歸來人員重新復查處理的74號文件。對戰俘的不公待遇才得到糾正。汪元昌覺得痛心,他的戰友李正文沒能熬到最后一刻。
“空頭支票” “你是自愿去臺灣嗎?”小時候,陳朝勛問他的父親陳文基?!靶⊥迌簞e亂問?!备赣H不愿意回答。包括陳文基在內的來臺戰俘們被稱作“反共義士”。他們到臺灣的那一天,被定為臺灣的法定假日“自由日”。這些爭奪來的大陸士兵被視作去臺國民黨的一次難得勝利。
1966年,陳文基娶了一個高山族姑娘為妻,一年后,考入陸軍財務經理學校,后來成為一名會計。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在臺灣安然生活下去,更多的人文化水平低,沒有生存技能,不會講閩南語,融入不了臺灣社會。1987年,臺灣廢除戒嚴令,兩岸恢復三通。2000名窮困的赴臺老兵甚至籌措不起路費歸家。最終,這些老兵們,用30年前發給的“戰士授田證”換取了5萬到15萬不等的路費。當年,這些“授田證”曾經承諾,當光復大陸后,會讓每人分到出谷2000斤大米的田地。但最終,這成了張“空頭支票”?!案赣H原本想退休后就回家鄉,但一退休他就病了?!标惓瘎渍f,老人在回鄉前離世。
不一樣的傳奇 當程立人再度出現在人們視野里時,已經是三十年后。當年,在印度蹉跎了一年后,他去了南美。1987年,他已經是阿根廷最成功的商人之一,是阿根廷最大的珠寶商,名下有著60萬畝土地,兩家上市公司,還是當時的阿根廷總統勞爾·阿方辛的妹夫。
程立人遠走異邦是沒有辦法的選擇。當時戰俘營里流傳著他“主動投降”的說法,“他是一個戰場上的投誠分子”。這成為當時戰俘營中任何一個陣營都排斥的人物,最后回大陸和臺灣均不得,只得被安排去“中立國”,少數人意外取得了成功,例如程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