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蘇一名男青年因亂服止咳藥而導致上癮,幾年花掉了上百萬元錢,其亂用藥物的嚴重后果讓人大跌眼鏡。吃藥上癮或許是極端個例,但在中國,“吃錯藥”的現象十分普遍。無論是故意還是無意,服用不必要、非對癥的藥品,或隨意增減用藥量,都屬于“吃錯藥”的范疇。
中國老百姓“吃錯藥”最為普遍的表現在于“沒事兒溜溜藥”。
周鳳英老人住在長春市西朝陽路,今年79歲的她每天都要吃10余種藥,一共30多粒。其中有治療高血壓的,有治療便秘的,有保養身體的,有中藥,也有西藥,有沖劑,也有膠囊……五顏六色的藥品搭配在一起,幾乎每隔兩小時就到了用藥時間。當被問到是如何判斷服用這些藥物時,老人說,有的是看電視廣告,有的是聽鄰居說效果好,有的則是兒女按照病癥給買的,幾乎沒有一種是通過醫院醫生正規診斷開出的藥物。“這些藥所治的癥狀我都有,吃了肯定比不吃強!”周鳳英對所服藥物深信不疑。
“吃錯藥”的另一種情況是“迷茫的病人”被“隨意的商家”所操控。目前,中國人應對一些頭疼腦熱的小毛病,大多數直接求助于藥店。而以利潤為導向的藥店,往往是對自身銷售額的關注多于對患者的健康風險負責。
日前,為購買感冒藥,記者來到長春市和吉林市十余家藥店。期間,被推薦購買的藥物品種繁多,讓人眼花繚亂。記者每描述一種癥狀,他們就多推薦幾種藥:渾身酸痛發冷推薦了退燒藥,針對口干舌燥推薦了降火藥,針對咳嗽有痰推薦了消炎藥。其實,在他們最先拿給記者的感冒藥中,多數治療范圍已包含上述癥狀。而這些藥店中,大多數并沒有藥劑師在現場。藥店人員經常說的話就是“患者得了某某病,都吃這個藥,我們賣得最多,效果很好。”當糊涂、迷茫的患者碰上并不專業的售藥人員,“吃錯藥”或許就在所難免了。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王遠濤告訴記者,長期亂用藥物對肝臟、腎臟損害極大。一些抗生素類藥物,已被證實具有極強的腎毒性和耳毒性。就連中藥也有很多會損傷腎臟。
王遠濤認為,防止“吃錯藥”的根本途徑只有一條,即前往正規醫院接受診斷和治療,不可隨意服藥,用藥后不能隨意停藥和隨意加減量。“無論是大病還是小病,都需要醫生專業的診治才可以進入用藥階段,否則都存在極高的用藥風險。”
探求百姓隨意用藥的原因,專家認為,中國人有憑借經驗給自己開藥方的歷史傳統,認為得了小病,吃點藥、挺一挺就過去了。尤其是在一些農村和偏遠地區,去醫院就醫不僅費用高,也存在諸多不方便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