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人類上世紀50年代首次征服珠穆朗瑪峰后,越來越多人意欲挑戰這座“世界屋脊”,登山探險公司逐漸從這項極限運動中嗅到商機,90年代中期起在尼泊爾建立了一條日漸完善的珠峰產業鏈。
長期觀察并記錄尼泊爾登山情況的女學者伊麗莎白·霍利注意到,一些甚至從來沒爬過山的人都躍躍欲試,欲與珠峰一較高下。一些登山探險公司迎合這些顧客的心理,在尼泊爾推出豪華登山服務:不僅可在幾千米高峰享受壽司美食,而且還是由五星級大廚親自掌廚。
處于產業鏈頂端的是西方國家登山探險公司,他們深諳營銷技巧,直接向全球各地、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的登山愛好者推銷珠峰探險項目,動輒收取上萬美元;接著是尼泊爾經紀人以及小本經營的當地代理人,他們從中抽取一定傭金;最底層的則是夏爾巴族向導,他們薪酬低、風險高,在一個黃金登山季每人收入可能低至1000美元。
4月18日珠峰雪崩導致15人死亡后,人們驚覺這條產業鏈竟然弊病叢生:顧客無論是否具有登山資質都被允許攀登世界最高峰,尼泊爾的夏爾巴族向導終日與死亡周旋卻被壓榨薪酬,而這項探險運動也愈益沾染“娛樂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