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印發文化體制改革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和進一步支持文化企業發展兩個規定的通知》,細化了收入分配、社會保障、人員安置等配套制度。
2011年5月,中央頒布《關于深化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體制改革的意見》,眾多出版社、報刊告別“紅帽子”,從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在實踐過程中,有單位規定,達到一定工作年限,且有編制者,繼續保留編制;不足該年限的,哪怕只差半年,也一并改成企業聘用方式。其中幾多無奈,幾多不舍。
人們為什么如此依戀“編制”?是因為改革不徹底,人們還有僥幸心理,還想著退休之后那一杯羹?!辉诒臼兰o初經歷文化體制改革的人說,本來,他在事業單位下屬的三產企業,工資頗高,改制的時候可以選擇成為企業職工,也可以保留事業編制,回到清水衙門的事業單位。他選擇了編制。那時他四十出頭,他認為,雖然當時賺錢多,可人總是要老的,等到干不動的時候,區別就自然顯現出來。有編制;才有安全感。
一位離開了央視多年的現企業高管說:在鄉里,他最受尊敬的時候,是在央視的時候?,F在盡管他的收入以幾何級數翻倍,但是鄉親們對他的成就并不買賬,失了身份,賺再多的錢也沒用。
大刀闊斧的改革,終將突破很多人心里的那些“預設”,那些曾被奉為“圣物”的改革禁區也終將被一個個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