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克里米亞宣布入俄后,俄羅斯日前接管了克里米亞塞瓦斯托波爾海洋館的“海豚部隊”,它們未來將為俄海軍效力。其實,除烏克蘭外,其他一些國家也有“動物兵”。
烏克蘭“海豚作戰計劃”始于上世紀60年代,是前蘇聯軍事項目之一,原定于今年4月結束。這些寬吻海豚被訓練后用于海底偵察,標注目標物,還能實施水下爆破等“刺殺”任務。在美國圣迭戈,也有類似的軍用海豚培訓基地。伊拉克戰爭期間,美軍在進入霍爾木茲海峽時派出了“關島”號掃雷艦,該艦就裝備了“海豚突擊隊”。這些軍用海豚能憑眼睛和所攜帶的聲吶找到水雷的具體位置。而早在越戰期間,為對付北越潛水員,美軍曾在金蘭灣部署了12名馴獸員和6只攜帶毒針的“海豚偵察兵”。
一種名為岡比亞大鼠的嚙齒類動物,在非洲不少軍隊也充當“排雷兵”。莫桑比克計劃用這些掃雷鼠在2014年徹底掃清雷區,然后去安哥拉和剛果繼續執行任務。
英國特種空勤團2010年在阿富汗作戰時,則使用了德國牧羊犬當傘兵,參與作戰。據英國“戰爭中的動物”網站統計,1943年以來,英國已向60名“動物士兵”授予維多利亞十字勛章。
不過,動物被用來當做戰爭工具,也引發道德爭議。正如英國倫敦海德公園旁為“動物戰士”立的紀念碑所言:“戰爭中的動物,它們沒有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