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聽說過“負能量食物”嗎?它并不是指所含能量小于零的食物,而是指消化時所需能量大于其本身能提供能量的食物。
食物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為人們提供日常活動所需的能量。但人們在進食過程中也要消耗一些能量,如咀嚼、吞咽、消化吸收等。如果消化某種食物所消耗的能量大于食物所提供的能量,比如100克某種食物提供80千卡能量,消化這種食物卻需要100千卡能量,那么,該食物所產生的能量效應就是-20千卡,這就是“負能量食物”的理論基礎。這個理論看上去無懈可擊,邊吃邊減肥的確是吸引人。據說,在負能量食物的名單上,包括了蘋果、芹菜、羽衣甘藍、番木瓜和生菜等25種食物。不過,真的存在“負能量食物”嗎?
“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看似科學的論證,說起來頭頭是道,流傳速度也很快,卻經不起推敲。”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營養學專家厲曙光分析說,不同食物的能量值是有差異的。相對而言,蔬菜和水果的能量值是比較低的,如100克冬瓜提供9千卡能量,100克芹菜提供12千卡能量,100克洋蔥提供45千卡能量,而不少水果含有果糖,所以能量值略高,比如100克蘋果提供50千卡能量。一名成年男子一天生活,需要攝入2400千卡能量。
那么,這些能量是怎么派用場的呢?厲曙光介紹說,其中60%至65%的能量用于人體的基礎代謝,像心跳、呼吸、思維、胃腸蠕動、腎臟過濾等,20%左右的能量用于維持人體的正常學習、活動和娛樂,余下的約10%能量則滿足食物的特殊動力作用,諸如消化、分解等。所以,不可能出現消化食物的能量超過食物本身提供能量的情況。“負能量食物”在營養學上是講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