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9日上午,北京市海淀區中醫院三樓一個窗口的玻璃上貼著一紙告示:接上級通知,目前對吸附白喉破傷風聯合疫苗(下稱白破疫苗)暫不接種,恢復時間另行通知。
白破疫苗是國家免疫規劃的“第一類疫苗”,由政府免費提供,但據了解,白破疫苗自2013年9月批量使用之后,已出現多起集體發熱反應。
根據國家發改委制定的14種國家免疫規劃疫苗出廠價格,白破疫苗的單劑次用量為0.5毫升,價格僅為0.32元。有疾控系統人士說:“這種低價格不必然導致質量降低,但廠家不愿投錢去改善質量是必然。”國內的一類疫苗中甚至還保留了不少減毒活疫苗,這意味著接種的不良反應會更多一點。
在疫苗生產中,使用更好的佐劑,選用更優質的毒株,采用更先進的裂解技術或者細胞克隆技術,都可以減小壞良反應的發生率。但這些技術更多地被應用于自費的二類疫苗。
疫苗的升級換代還包括聯合疫苗的使用,即打一針疫苗,預防多種疾病。按照免疫計劃,每一個在北京生活的兒童從出生到初中三年級,要免費接種11種疫苗,共計26針次。接種疫苗本身就是有風險的,聯合疫苗可以減少接種的針數,從而降低接種風險。比如,賽諾菲巴斯德公司的一種“五聯苗”在一線城市大受歡迎,其全程接種4次,而相應的國內疫苗要接種12次。不過,“五聯苗”屬于二類疫苗,每劑價格為79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