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航客機失聯后,多國參與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海空大搜救。高科技手段派上用場,包括中國“高分一號”衛星在內的數十顆衛星拍攝了大量相關海域照片。
實際上,早在上世紀60年代,軍事衛星就已經開始在偵察、監視、預警、通信等領域發揮作用。
1991年的海灣戰爭,各類軍事衛星則開始大顯神通。在當年的美國“愛國者”反導系統大戰伊拉克“飛毛腿”彈道導彈的戰斗中,美國的DSP導彈預警衛星派上了用場。當DSP預警衛星的紅外望遠鏡確認伊拉克發射“飛毛腿”導彈時,導彈噴射的紅外線圖像立即從衛星傳輸給美國空軍空間指揮導彈預警中心,迅速由計算機算出目標的彈道軌跡;接著,利用預警衛星所獲得的立體圖像計算出導彈的命中地點。接到預警后的“愛國者”系統隨即發射導彈實施攔截。盡管“愛國者”的攔截成功率不到8%,但如果沒有預警衛星的參與,那么攔截成功率就是零。更為重要的是,預警衛星為以色列市民提供了疏散的時間。
“高分一號”是我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衛星系統重大專項的第一顆衛星。“高分一號”衛星代表著中國對地觀測衛星的最高水平。在最近馬航失聯客機搜救過程中,“高分一號”率先實現對相關海域拍照,并通過判讀發現多處疑似漂浮物,在國際上引發關注。外國專家認為,由于分辨率較高,“高分一號”也具備相當價值的軍事用途,識別飛機、坦克已經不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