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遇到過這種情況:剛在網上搜索健身館,隨即就收到推銷運動鞋的電郵廣告?在亞馬遜網查看一款商品,其他購物網站也“心有靈犀”地向你推薦同類商品?每個人上網都會留下“電子足跡”,這不奇怪。問題是,誰在窺探和竊取你的電子足跡?用它們做什么?
同步追蹤
數據隱私研究專家阿什坎·蘇丹尼用試驗證實: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任何第三方,包括一些聽都沒聽說過的小公司,都有可能跟蹤你在網絡上留下的電子足跡,獲取隱私乃至真實身份。
蘇丹尼用個人電腦登錄OKCupid網注冊賬戶,填寫個人資料時故意留下虛假信息,如“愛喝酒”、“常吸毒”等。然后,他啟動名為“共謀”和“MITM代理”的兩款軟件。“共謀”顯示,蘇丹尼訪問OKCupid時,約50家公司同步追蹤他的電腦,其中有一些廣告公司,也有一些收集信息并賣給廣告或調查公司的中介。“MITM代理”顯示,這些公司通過OKCupid網獲取蘇丹尼的資料,一些公司知道他的年齡、性別、身材等信息;另一些公司則得到更私密的信息,“他們知道我是中東人,常喝酒。”蘇丹尼說。一家名為Lotame的公司甚至獲取蘇丹尼“吸毒”的信息。“就因為我向OKCupid填報‘吸毒,如今一家從未聽過的公司稱我在犯罪。”蘇丹尼調侃道。
只為廣告
“隱私未來論壇”的執行理事朱爾斯·波洛內特斯基認為,多數公司跟蹤互聯網用戶的電子足跡是出于商業目的——投遞定向廣告。波洛內特斯基曾下載一款閱讀宗教書籍的App軟件,打開后被要求提供位置信息,讓他百思不解。獲得定位信息后,這款應用給他發送了距離最近的教堂位置和舉行宗教儀式的日期。
波洛內特斯基說,多數廣告公司無意投入額外精力“查清”用戶的真實身份,但它們往往也不會承認自己“竊密”,因為大多數網絡用戶對自己電子足跡被跟蹤的反應是:“這令人不安,我不喜歡。”
紐約廣告商奧美的調查顯示,75%受訪者表示不希望企業存儲個人數據,90%受訪者反對企業追蹤自己的上網記錄。
難保匿名
許多公司強調他們收集、儲存、分析數據都是“匿名”,但事實上并非如此。“關于網絡隱私的最大謊言就是:別擔心,都是匿名的。”斯坦福大學社會研究中心專家喬納森·邁耶說。邁耶和同事調查了約200家網絡公司,包括“家得寶”、“臉譜”等,結果發現60%的網站向第三方泄露包括姓名、電郵等用戶個人信息。
邁耶說,隨著網絡技術巨頭在數據領域日益做大,識別上網者身份變得越來越容易。如只需通過一個人的谷歌賬戶,就能獲知他工作、生活的許多方面:他查谷歌地圖去到哪家比薩店用餐,用電子日歷記錄了哪天和誰見面,上網看了哪些視頻,云盤中存了什么信息……
去年6月,斯諾登披露“棱鏡”項目,谷歌等9家網絡巨頭被指允許美國國家安全局接入它們的服務器挖掘情報。只需借助這些企業存儲的數據,政府就可輕易接觸到大量聊天日志、語音通信、文件傳輸、個人社交信息。“維基揭秘”創始人阿桑奇3月在訪談中說,全球有約10億套移動終端安裝谷歌旗下的安卓系統,“一個企業能獲取民眾太多信息,這是個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