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開始,昆明市級機關食堂向社會開放,一份6元套餐:清炒甘藍、涼拌萵筍、紅燒魚,外加一份米飯。
機關食堂向社會開放,還無疑是值得鼓勵和提倡的。然而,真正令人驚奇的,倒不是機關食堂向社會開放本身,而是機關食堂的價格為何如此便宜?別說一份套餐,就是一道紅燒魚,路邊小餐館的價格恐怕也沒有10元以下的。而且,如此便宜的價格,食堂還是盈利的。與此相對的另一面,卻是社會各大餐飲企業都在叫苦連天。
機關食堂低價盈利,自然有政府租金較為便宜、食堂薄利多銷和多元經營經營的功勞。然而,真正的密碼恐怕還不在此?眾所周知,機關食堂對社會一般采取買券進餐的形式,是不開發票的;對內,則是掛賬、記賬和內部轉賬,也是不開發票的。不開發票,就意味著一系列的稅費被省掉了。
中國烹飪協會調查的結論是,目前全國各地餐飲業收取稅費達46種,其中普遍繳納的稅種有12項,各地征收的費用種類高達34種。除了銀行卡刷卡費外,餐飲企業只要開門就要繳納營業稅,再加上營業稅7%的城建稅、營業稅3%的教育費附加、營業稅2%的地方教育費附加、稅前利潤25%的企業所得稅,還包括治安聯防費、河道管理費、人防建設費、綠化植樹費等收費,而且收費種類還呈現出增多的趨勢。
“民以食為天”,餐飲服務業是第三產業中的一個傳統行業,與人民群眾的生活密切相關。在沉重稅費負擔之下,學習與創新、量與質的并進提高作用都非常有限。餐飲業只是一面鏡子,很多日常用品“國外比國內便宜”的根結都在此,直接到了我國服務業的表面畸形繁榮,而健康可持續性較差,對撬動內需的作用更是有限。昆明機關食堂向社會開放,引來的好評與驚嘆,恰恰就是一個很好的思考標的,給我們大力發展服務業、推動經濟結構轉型有很大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