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圍標”“串標”“蘿卜門檻”到層層轉包滋生權力“掮客”……工程建設領域中招投標亂象頻生,一些地方甚至出現畫工當上建造工程師、廚師當上監理工程師、司機當上了安全員的“怪現象”。招投標原本是為了公開透明,“圍標”“串標”為何能屢屢得手?這背后都有哪些“貓膩”?
招標環節:“圍標”“串標”有“黑手” “有時,看似有十幾家企業參與投標,實際上僅為一家幕后操縱。”因腐敗犯罪在江西某監獄服刑的一名大學基建處原處長告訴記者,一次工程招投標,一家公司往往能 “召集”到十多家甚至更多有資質的企業出場相助,并根據自己的需要確定名下圍標企業的投標報價,一旦中標,利潤高達工程額的20%;一些中介機構則充當權力“掮客”,依靠賣標書、收報名費、咨詢費等牟利。
鷹潭市紀委執法監察室主任陳勇等辦案人員告訴記者,圍標串標手段背后,衍生出諸多操縱招投標“手法”:招標方“量身定做”設置門檻實現“蘿卜招標”;將整體項目“化整為零”,使之達不到法定招標工程規模標準,繼而采取“邀標”方式定標;采取“釣魚”方式,中標方先低價競標成功,再勾結招標方變更工程設計方案或追加工程量,達到牟利目的。
標后環節:層層轉包,畫工能當建造師 “在招投標環節拿到建設項目,僅僅是一些承建單位 ‘賺錢的開始。”鷹潭市監察局局長楊森告訴記者,“更大的‘貓膩在招標之后。”
2012年4月,濟廣高速鷹潭南收費站的改造工程現場發生一起坍塌事故,導致6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486.9萬元。經查,工程的施工方無任何建造資質,作業人員竟無一人具有行業從業技術資格證,甚至從包工頭到建造師等多人,為僅僅懂得雕刻技藝的畫工。
“任何人都可以在互聯網上查詢到公司的誠信記錄,不守信等于自毀前途。”鷹潭市高新區一政府投資工程項目部負責人樊祥敏說,標后監管制度讓工程競標者心態發生改變,從“不管不顧先搶到手再說”到“先掂量下自己能不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