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南通市“十二五”居民收入倍增計劃實施至今已三年,作為最大的低收入群體,農村居民收入增長是計劃能否順利實現的關鍵。文章從計劃制定背景、計劃實施情況以及當前影響農民收入增長因素三方面對南通農民收入倍增計劃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十二五”;南通;農民;收入倍增
作為社會最大的弱勢,農民收入是全社會的收入洼地。如何讓農民群體充分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是實現小康目標的重點和難點。2011年2月南通市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上首次提出要“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4萬元和1.9萬元,力爭五年實現倍增”,由此開始南通農民“十二五”收入倍增的進程。
1 “十二五”前三年南通農民收入增長情況
2011-2013年,南通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1730元、13231元和14690元,比2010年的9914分別增長了18.31%、12.80%和11.03%,三年平均增速為14.17%,比2015年達人均19000元目標所要求年均13.89%的增長率略有超過。以2013年與2010年相比,南通農民人均純收入共增加4840元,其中,又以工資性收入增長最多,為2513元;財產性收入增長幅度最大,達163%。總結“十二五”前三年南通農民收入增長情況,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增長速度遞減,但平均增速快于“十一五”。“十二五”開局之年延續2010年快速增長的強勁勢頭,農村居民收入增幅達到頂峰,隨后由于國家宏觀調控等因素影響,2012和2013年增速則大幅度下降,但仍保持在兩位數的增長區間。2011-2013年的平均增長率高出“十一五”時期一點七個百分點。
二是農村居民收入增速超過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進入“十二五”以來,受國家惠農政策、農產品價格提高、農民工工資增加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農村居民收入增長速度一直保持在10%以上,超過城鎮居民收入增長速度。“十一五”期間,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之比保持在2.3:1左右,“十二五”頭三年則回落至2.13:1。
2 當前影響南通農民收入增長速度的因素——蘇通兩市對比
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市,蘇州與南通僅一江之隔,兩市雖同屬江蘇省,都位于長江下游,土地面積相當,生產環境相同,但在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上卻存在較大差距。在農村居民收入上,蘇州人均純收入比南通高近50%,差距超過6000元。
2.1 工業化程度低是影響南通農民收入提高的主要原因
2013年全國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首次超過家庭經營性收入[1],成為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2012年南通和蘇州兩市農民工資性收入分別為56%和64%,南通雖然超出全省平均水平3個百分點,卻比毗鄰地區蘇州低8%。農民工資性收入的提高,主要取決于就業機會和工資水平,工業化進程則是創造就業機會的主要途徑。作為同屬江蘇省資源稟賦和區域特色相近的兩個毗鄰地區,南通和蘇州在工業經濟上卻存在較大差距,在地區工業產值上后者甚至高出前者的近三倍。
2.2 服務業對南通農村居民收入增長貢獻不足
服務業是吸納就業和創業的重要渠道,農村相當大比例農民工從業于低端的服務流通業以獲得工資性或經營性收入。與蘇州相比,南通服務業存在較大發展空間。統計年鑒顯示,2012年南通市第三產業產值1825.47億元僅為蘇州市的34%,從業人員數140.3萬人,比蘇州市少一百多萬人。
2.3 農村經濟組織發展和土地集中規模化經營有待進一步提高
相關研究表明,加入合作社提高經營規模對增加農村收入較低的純農戶和兼業農戶的收入效果顯著[2]。2013年,蘇州市農村土地規模化經營比重達91%,新型合作經濟組織達到4168家,持股農戶比例超過96%[3],有力地促進了農民收入的增長。而根據“南通市‘十二五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規劃”的要求,到2015年全市適度規模經營總面積占耕地面積的比重達到80%,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3500家以上,80%以上的農戶進入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入社農戶占農戶總數的比例達到70%[4]。
3 關于促進南通農村居民收入倍增的再思考
南通“十二五”居民收入倍增計劃實施三年,農民名義收入增長比預期略有超過,但隨著宏觀經濟增長速度的放緩,使“十二五”剩余兩年實現年均13%以上的增長目標面臨較大困難。如何在當前經濟環境下尋找具有區域特色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事關南通“兩個率先”宏偉目標能否順利實現。
3.1 加快以現代物流為基礎的服務業發展
南通面江臨海,具有發展現代物流的天然優勢。南通不只要建成大上海的后花園休閑中心,還要成為內陸商品進入上海和海外市場的加工配送中心、海外及上海商品進入內陸市場的轉遠分銷中心。服務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低端服務業崗位可大量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從而提高工資性收入。
3.2 大力促進農村居民自主創業
通過降低市場準入門檻,改善市場經營環境,創新農村金融服務,簡政放權,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鼓勵農村居民通過自己的努力在鄉或進城自主創業,以獲取更多經營收入和工資性收入。
3.3 進一步完善和發展農村經濟組織
農村經濟組織的發展和壯大是農村居民提高家庭收入和財產收入的主要渠道,而根據市委黨校崔新進的調查,南通農村普遍存在專業合作組織有名無實、經營不善,農民土地流轉意愿不強、價格較低的現象。政府要通過對農村各類經濟組織的扶持,提高生產效率,拉長產業鏈條,增加經營收益,從而促進土地流轉,達到農業經營的規模化、集約化和專業化。
3.4 增加財政轉移支付力度
一是要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提高農村居民社會保障水平,提高農村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二是提高各項種植業補貼標準,以工哺農,保護農民生產的積極;三是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資力度,改善農業生產的環境。
參考文獻
[1]中國農民工資性收入占比首次超過家庭經營收入,新華網,2013-12-25,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12/25/c_118707539.htm.
[2]農民專業合作社對農戶增收績效的實證研究,張晉華等,中國農村經濟2012-9,P4-12.
[3]2014年蘇州市政府工作報告[EB/OL],中共江蘇省委新聞網,http://zgjssw.jschina.com.cn/shixianchuanzhen/suzhou/201401/t1389638.shtml.
[4]南通市“十二五”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規劃[EB/OL],中國江蘇網,http://www.jiangsu.gov.cn/xxgk/jhgh/zygh/201203/t20120330_7237
42.html.
作者簡介:沈正榜(1967-),男,江蘇興化人,南通職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農村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