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木
隨著J.K.羅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說及其改編電影版的成功,再加上《饑餓游戲》系列、《暮光之城》系列的賣座,青少年題材的科幻或魔幻類作品成為了當下好萊塢電影的一種潮流,包括前不久剛在內地上映的科幻片《分歧者》等。而剛剛上映的這部《移動迷宮》也屬于這個行列的一員,只不過較之電影版的《饑餓游戲》或《分歧者》(都是指第一集)來說,《移動迷宮》更像是一個寓言式的預告片。
影片根據詹姆斯·達什納的同名反烏托邦科幻小說三部曲的第一部改編,講述少年托馬斯從電梯中醒來后,不僅發現自己失去了記憶,僅是記得名字,而且還發現他置身在一個被高大的巨石包圍的陌生地方,他被周圍的男孩告知被困在綿延不絕的迷宮森林里,盡管已經有人長達數年地堅持不懈要尋找迷宮的出口,但因為迷宮每隔24小時就會自動變化一次,而且迷宮里藏著毒蜘蛛等各種危險動物,因而他們都以失敗告終。不過初生之犢不懼虎的托馬斯依然想要解開迷宮的困境,特別是到了某一天另一個女孩被送來之后……
影片跟《饑餓游戲》、《分歧者》等這類主打青少年作品有著很多的相似之處。首先背景是在一個較封閉又有相對穩定秩序的環境里,即一個烏托邦或反烏托邦的地方,對于《饑餓游戲》來說是一個在核戰結束的廢墟上建立成的“國家”,下面又分為十二個區,從上到下建立起一個較穩定的秩序,而在《移動迷宮》之中,秩序不僅是體現在迷宮外世界與迷宮內世界之間,還體現在已經生活在迷宮世界的人們之間。其次,帶有反叛色彩的青少年,會帶給這個原有的、較穩定的世界以體系改變,《饑餓游戲》中是凱特尼斯的勇氣、能力、擔當等,打破了被暴政壓迫的人們的沉默,而《移動迷宮》中則是托馬斯的勇氣、能力,喚醒了這個“鐵屋子”中的一部分人,并帶著他們走出了那禁錮的迷宮。
但《移動迷宮》與《饑餓游戲》(電影版的第一部)最大不同就在于,后者是一個相對獨立的作品(有開端,有相對的結束,這點得益于小說本身最初并沒有想要創作成三部曲吧),而《移動迷宮》就像是三部曲里的“預告片”——影片一開場就是托馬斯從電梯里醒來,直至最后也沒有交代托馬斯及他們被送到迷宮來的真正原因,而斷斷續續的噩夢,還有影片最后出現的影像,都預示著影片才僅僅是開始,且遠遠沒有結束,影片就像是節選了托馬斯人生故事的某一段。
影片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刻畫這種反烏托邦狀態下的不同人物的不同個性,并由此折射出社會性的寓言。就以憑借著《納尼亞傳奇:黎明踏浪號》成名的威爾·保爾特扮演的蓋里來說,他被送到迷宮數年而早已習慣了迷宮內的生活節奏、方式,對于想要打破迷宮內的現有秩序的托馬斯,他不僅沒有選擇幫助托馬斯,反而一再自覺不自覺地充當了絆路人。他的個性形象與托馬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也替代過往這類反烏托邦影片里的年長者(比如《饑餓游戲》里的國王、《分歧者》中的女首領)變成了反面角色,只是有些可惜的是,影片對于這些人物的個性特點,并沒有深入地挖掘與探討。
至于迷宮里的機關、怪物的設置,則更多是以聲勢來嚇唬人,這點對于想要看大銀幕上的英雄殺怪獸的觀眾來說,恐怕會失望而歸了。
整體而言,這部由韋斯·波爾執導的《移動迷宮》是好萊塢流水線工業下的產品,雖然也有一些突出的地方但缺乏太多的驚喜,畢竟這類反烏托邦題材的作品在當下的好萊塢電影或者美劇(比如剛播完第一季的《末日孤艦》)里屢見不鮮,青少年憑借著勇氣、擔當挑戰原有的秩序而帶來新的改變的題材故事,在《饑餓游戲》、《分歧者》、《記憶傳承人》等作品里也屢見不鮮。希望接下來的兩部續集能夠帶來更多的驚喜。
摘自【搜狐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