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榮?何秀芝
摘 要:沒骨畫顧名思義就是隱沒骨線的中國畫。沒骨畫先是用線勾勒造型,再填上顏色,線色融合,以達到隱沒線的效果。現代沒骨畫家采取中西融合的形式,把西方繪畫的技法融入到了中國繪畫中。從現代沒骨繪畫作品中可以明顯地看到平面構成的元素,與中規中矩的傳統沒骨畫有很大的出入。
關鍵詞:沒骨畫 平面構成
一、沒骨花鳥畫中的點、線、面
沒骨畫顧名思義就是隱沒骨線的中國畫。沒骨畫先是用線勾勒造型,再填上顏色,線色融合,以達到隱沒線的效果。中國畫講究線的運用,用線來體現畫家的筆法。工筆人物畫勾線有“十八描”,就是各種形式不同的線的展現。沒骨畫是隱沒骨線,是弱線,不是棄線,中國畫需要在線的結構上繼承和發展。在《鸛魚石斧圖》的刻畫上,使用色彩涂染形體與粗濃線圍眼點睛的手法,頗為傳神,由此預示了中國繪畫中勾勒和沒骨表現兩種基本形式的產生。對于沒骨花鳥畫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是南朝張僧繇的“凹凸花”,直接以紅綠顏色染成,用的就是“沒骨法”。二是北宋徐崇嗣的“芍藥花”,不用線勾勒,直接以色彩染成,也是最早的“沒骨畫”。沒骨畫在我國的各個朝代都名家輩出,有著悠久的歷史。沒骨畫以其獨特的繪畫方式存在于工筆畫與寫意畫之間,具有兼工帶寫的意味。沒骨畫歷經時代的變遷,發展成與工筆畫、寫意畫齊駕并驅的繪畫體系。
現代畫家受西方美術教育的影響,沒骨畫家在繼承傳統繪畫的前提下尋求創新,已不僅僅把視線停留在國內了。現代沒骨畫家采取中西融合的形式,把西方繪畫的技法融入到了中國繪畫中。由于西方繪畫技法的引進,中國繪畫中體現的不僅僅是純粹的傳統技法了。任何一幅繪畫作品都是由點、線、面構成的,點、線、面在繪畫作品中起決定性的作用。現代沒骨繪畫作品以點線面突出了平面構成元素的運用。從現代沒骨繪畫作品中可以明顯的看到平面構成的元素,與中規中矩的傳統沒骨畫有很大的出入。平面構成是在德國包豪斯設計學院不斷完善與發展的,而康定斯基的點線面是對抽象平面構成的具體化。傳統沒骨花鳥畫在構圖上講究章法、布局,以折枝法或截取法的構圖方式來經營畫面位置。沒骨花鳥畫構圖的視點可上下左右前后地隨意變換,與西方繪畫的焦點透視學原理構圖有所不同。中國繪畫與西方油畫從表面上看,像是沒有相關聯系的,它們所用的繪畫顏料屬性不同,發展歷史不同。可是從繪畫的根本上看,它們又存在相通的方面。兩者的相通之處為中西繪畫的融合提供了可能。現代沒骨畫吸收了西方繪畫的特點,把西方繪畫技法引進傳統的中國繪畫上。現代沒骨花鳥畫在保留傳統的前提下,有了新的突破,這個新的突破也響應了社會、時代發展的要求。
《芥子園畫傳》云:“不勾外框,只用顏色點染法。其法始于滕昌祐,隨意賦色,頗有生意。其為蟬蝶,謂之點畫者是也。”意為顏色點染之法,為沒骨畫法的前身。現代沒骨畫家把西方后印象主義的“點彩法”加以改造融入到沒骨繪畫中。“點彩法”是西方油畫創作的一種表達技法,一些畫家通過把點彩法與傳統沒骨畫結合運用到實踐上。中國繪畫的設色不講究所繪物像受到光的影響而引起色彩變化的,通過運用單純的色彩對比調和,渲染在畫面上。而西方繪畫就大不相同,西方油畫通過自然光的變化來引起色彩的變化,以達到豐富畫面的效果。西方的“點彩法”通過光的變化近看給人的感覺是各種顏色的點,各種顏色的點相互輝映,遠看卻是鄰近色的漸變形成的塊面。西方油畫的“點彩法”表現了由點到面的過程。西方油畫的點彩法與滕昌祐的點染法雖然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在細微處卻略顯不同。傳統的中國繪畫講究畫面所表達的意境之美,從而體現畫家自我感情的升華。現代繪畫通過中西方繪畫技法的結合,沒骨畫出現了與傳統繪畫方式不一樣的點、線、面。現代沒骨畫采用了中西方各種繪畫手法的結合,呈現出絢麗多彩的點線面。沒骨畫在平面構成的形式下出現的點、線、面,突出了畫面的主體結構,豐富了畫面的內涵。平面構成中點線面的穿插運用,強調了畫面的主次關系,在畫面的整體對比中尋求變化,給人一種無限想象的空間。
二、沒骨花鳥畫中的形式語言
藝術作品的形式基本上是由內在結構和外顯的藝術語言兩種形式因素構成的。通常稱其結構為內部形式,藝術語言為外部形式,在具體作品中,這內、外兩種形式因素是緊密相關、相互滲透、不可分離的。沒骨畫中隱沒的線就是其內在的結構,畫面填充的色就是其外顯的藝術語言。有了這兩種密不可分的因素便形成了沒骨畫的繪畫形式。中國繪畫作品是畫家把對自然界的感受從感性認識轉變成理性認識的表達。傳統的中國花鳥畫家在繪畫題材方面偏愛“ 一枝一花”,在繁花錦簇的花團中獨取一枝足夠表達心境。現代沒骨畫家對于花鳥草蟲的愛好,已不單單偏向一處。現代沒骨畫家受西方繪畫語言的影響,把西方的平面構成融入到中國繪畫中。現代沒骨畫家的一些繪畫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平面構成元素的運用。畫家融合西方的繪畫語言,創造出一種新的審美標準,迎合這一時代的審美價值。沒骨畫的發展從古至今,可以說是源遠流長,有特定的繪畫模式。順應時代的發展,畫家也要與時俱進,對于傳統繪畫的精華予以保留,對于西方繪畫的長處應該吸收。所以就有了與傳統意義不一樣的現代沒骨花鳥畫,現代沒骨花鳥畫是在傳統繪畫的基礎上向前發展的。
中國繪畫自始至終追尋的都是陰陽平衡,體現了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在構圖方面講究對比均衡,整體畫面和諧統一。而平面構成的形式語言包括對比、對稱、均衡、比列、節奏、和諧、多樣統一等方面。平面構成的形式語言與中國傳統繪畫的本質是相通的。既然有本質上的相通,兩者的結合給畫面帶來一種恰到好處的效果。平面構成元素在現代沒骨花鳥畫中的巧妙運用,推進了現代沒骨畫的發展。沒骨畫弱化了線條,強化了色彩。沒骨畫中的色彩通過平面構成的形式語言去表達畫面,強調了色彩在畫面中的重要位置。沒骨畫與平面構成的形式語言存在內在的聯系。沒骨畫中通過平面構成的運用,把傳統沒骨畫的層面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符合時代發展的需求,也是沒骨畫創作方面一個新的開始。現代沒骨畫將沿著這條路一直發展下,對當代沒骨繪畫形成重要的影響。
沒骨花鳥畫中的形式語言是通過隱沒的線和色彩同時表達出來的,缺一不可。在沒骨花鳥畫繪畫創作過程中添加了平面構成的元素,是為了把畫家的思想感情詮釋的更加完美。在沒骨花鳥畫中運用對比、均衡、比例、節奏、和諧、多樣統一等手法,是傳統繪畫基礎上的創新點。這些創新點的加入,沒骨畫與平面構成就有了聯系。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早期的沒骨畫家的繪畫作品中就有平面構成的形式語言的體現了。經過現代早期的這一批沒骨畫家在繪畫創作過程中不斷地大膽嘗試,為沒骨新畫風形成做了鋪墊。
三、沒骨花鳥畫中的構成方法
平面構成是集現代物理學、光學、數學、心理學、美學等諸多學科為一體主要應用于設計領域。現代沒骨畫家把平面構成融入到中國繪畫中,形成現代沒骨畫風。主要的構成方法有:重復、近似形、漸變、發射、特異、密集、對比、空間、肌理等。平面構成方法的運用是為了營造畫面的美感。就像畫面中用到的平面構成方法的重復、近似形,就表現了一種整齊、有秩序的美。在畫面中用到的平面構成方法的漸變、發射、對比、空間,則表現出一種炫目的視幻美感。在李魁正先生《荷魂系列》的繪畫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畫家運用了重復、近似形等平面構成的方法。重復、近似形的運用是在畫面中尋找微小的變化,畫家以對畫面的細微變化來豐富作品的內在表現,表達出了一種整齊、有秩序的美感。在李魁正先生的另一幅繪畫作品《金牡丹》中,我們可以看到光從畫面的中心向四周發射。第一眼看作品的時候是把眼睛停留在畫面中心,再繼續看就會延伸至四周。畫面層次變化逐漸豐富,形成了一種炫目的視幻美感。李魁正先生的沒骨繪畫作品中還運用了空間、肌理等平面構成元素。李魁正先生在沒骨花鳥畫中通過重復、近似形、發射、空間、肌理等這些平面構成方法的運用,在作品中變現出一種抽象的美、理性的美。李魁正先生嘗試在作品中運用平面構成的手法,形成自己獨特的思維審美,引領了現代沒骨畫風。
在沒骨花鳥畫中出現了平面構成的方法,是現代沒骨畫家在繪畫創作中不斷探索的結果,是中國現代繪畫的進步。平面構成原本是設計領域的繪畫技法,卻可以在沒骨花鳥畫中運用的不顯突兀,是沒骨畫家在繪畫實踐過程中努力形成的。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沒骨花鳥畫家通過中西繪畫技法融合的方式,把西方繪畫技法引入到現代沒骨繪畫中。在現代沒骨繪畫作品中加入平面構成的元素,是為了以一種全新的表達方式詮釋畫家的內心語言。在沒骨畫創作過程中通過平面構成各種方法的運用,豐富了畫面的精神內涵,有一種引人入勝的感覺。一些沒骨畫家把平面構成方法加入到自己的繪畫作品中取得一定成效后,更多的沒骨畫家跟風效仿,形成了這一時代獨特的沒骨畫風。對平面構成的運用成了這一時代沒骨花鳥畫的一大亮點,為現代沒骨花鳥畫奠定了時代基礎。
結 語
沒骨畫、工筆畫、寫意畫是中國畫的三大體系,它們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沒骨畫的發展歷史悠久,從古至今。沒骨畫不同于工筆畫與寫意畫,在工筆畫與寫意畫的基礎上茁壯成長。沒骨畫中弱化了工筆畫的線,又表現了寫意畫的不拘謹。沒骨畫吸收工筆畫與寫意畫的優點,形成獨特的繪畫方式。自“85思潮”以來,藝術創作受西方文化影響很大。藝術家的藝術觀、審美觀都有所改變。20世紀90年代的畫家受“85思潮”的影響深刻,一些沒骨花鳥畫家的繪畫作品中就有了平面構成方法的出現,平面構成方法出現在沒骨繪畫作品中是中西融合的真實寫照。一個畫家要不斷地自我創新,不斷地提升自我價值,才能為繪畫事業做出貢獻。沒骨花鳥畫中平面構成的運用,就是在傳統沒骨畫的基礎上推陳出新,走向了沒骨畫中嶄新的篇章。
參考文獻:
[1] 史宏云.“沒骨畫”演變與崛起的思考[J].新美術,2005(01)
[2] 劉春燕.光與色的交響——讀李魁正的花鳥畫[J].學園(教育科研),2012(07)
[3] 王宏建.藝術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
[4] 劉治貴.中國繪畫源流[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3
[5] 姚舜熙.中國花鳥畫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
宋麗榮,佳木斯大學美術學院教師。
何秀芝,佳木斯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