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來源于法國的浪漫主義運動做出了對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理性主義的異議。浪漫主義主張人的感官與情感體現的價值,追求人性的解放與思想的自由。法國浪漫主義繪畫在世界中占據重要地位,而法國著名浪漫主義繪畫家籍里柯是浪漫主義繪畫的先驅,1819年籍里柯取材于當時法國的一件真實事件,創作出了著名的浪漫主義繪畫經典作品《梅杜薩之筏》。
關鍵詞:泰奧多爾·籍里柯 《梅杜薩之筏》 浪漫主義 美學
籍里柯是法國著名浪漫主義畫派先驅,生于法國魯昂,1809年他跟隨霍勒斯·韋爾內學習繪畫,1810年進入了蓋蘭畫室,1817年開始創作第一批動物石版畫。籍里柯注重繪畫當中的創新,喜歡描繪壯闊、宏偉的場景,1810年籍里柯在蓋蘭畫室認識了德拉克洛瓦,他們一起去盧浮宮臨摹名作。青年時代,在馬和賽馬上籍里柯顯現出了他獨有的藝術天賦,21歲的籍里柯就畫出了《輕騎兵軍官》,1814年展出了《受傷的重騎兵》。籍里柯在1816年~1817年的時間去往羅馬學習,回到巴黎后展出了《梅杜薩之筏》。籍里柯一生充滿坎坷,由于與舅母的畸形戀情,導致愛情的悲劇,在英國學習畫馬時,籍里柯因為意外墜馬英年早逝,為他的浪漫主義情懷畫上了悲壯的一筆。
一、《梅杜薩之筏》的創作由來
1816年7月,對航海知識一無所知的貴族船長肖馬雷,被法國政府指派“梅杜薩號”船長一職遠征非洲塞內加爾,途中“梅杜薩號”不幸擱淺,船長拋棄艦上400多人只帶領親信逃之夭夭。剩余的150人臨時搭建了一只木筏,在海上艱難的漂泊。幾天后,木筏上已無任何淡水食物,風暴肆虐著人們脆弱的心,饑餓與殘酷的環境逼迫著人們,他們開始絕望,甚至互相殘殺,以人肉果脯。木筏上僅存15人,最后存活10人。這樁悲劇引起眾人的悲憤,路易十八政府為了掩埋真相,僅僅在報紙上發表了一條簡訊,軍事法庭也只是對船長做出降職與三年短刑的處理,這條消息徹底引起了人們的憤怒,世界上引起了激烈的響應。籍里柯看到這則消息后,十分憤慨,以這件事作為創作素材,繪畫出了當時人們在木筏上的那種瀕臨崩潰、絕望看見海上一線船影時拼命求救的震撼景象。
二、構圖的經典性和復雜性
《梅杜薩之筏》運用俯視角度畫成,這樣方便觀眾一覽無遺的了解木筏上人物的活動狀況。畫中,天空與海水占據的面積較少,人物的活動較突出,畫中仰臥的尸體追求了構圖上的穩定感,加強了畫面的立體感與深度感,使作品更加真實,打動人心。
在《梅杜薩之筏》中,籍里柯運用了金字塔構圖,船帆與木筏中的人們呈一個穩定三角形,作為畫面中心,畫中揮臂呼喊求救的人突破了三角形架構,成為了一個激情四射的三角形,畫面呈現出氣勢磅礴大氣之感,結構嚴謹具有動態之感,戲劇性強烈,激動人心弦。畫中的色調較為沉郁,與光影形成對比,體現出了那種悲劇力量和富含激動情緒的悲壯之美。畫面上人高舉紅巾,象征著人們對自由的追求和對正義的向往。
《梅杜薩之筏》中三角形結構稍微傾斜,人們從中可以感受到危機之感,畫面左下方的人們正在撫摸死去的難者,臉上略帶無奈的表情,處于絕望氣氛當中。右上方的人有著濃烈的求生精神,努力振作,用盡全身力氣呼救。畫面中心人們的形象為重色塊,與船帆的重色塊以及天空的重色塊形成一個整體,能夠清晰表現出畫面上的呼應,又表達了生和死并存的惡劣環境,木筏上的桅桿與繩索是兩條繃直的傾斜直線,觀看人的心會隨之繃緊。木筏在海中呈橫向斜線,突出了災難當中的不穩定因素,船帆在風的鼓動下體現了遇難者們身處的惡劣環境,襯托出了人們的奮力掙扎與悲憤的心情。畫面的右下角有一位死去的人,他的頭部浸在水中,身體的方向和桅桿相互呼應,與右下角死去的落難者同指向畫面的中心,產生了焦點透視線,加強了畫面的縱深,觀眾會如身臨其境一般感受到當時惡劣的情境。人們的胳膊與動態會把觀眾的視線引向高舉紅巾者,這是畫面的高潮,最后觀眾的視線在一系列的對比變化中聚集畫面中那一線光亮的遠處。黑暗終將過去,黎明總會到來,籍里柯借此安慰落難者,人們會戰勝一切困難,獲得最后的幸福。
三、浪漫主義繪畫強調主管創造性與感情的釋放
19世紀上半葉,西方世界經過了重大社會思想變革,有了驚人變化,這些變革打破了千百年來流傳的傳統觀念,人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個性得到了彰顯。經過革命洗禮后的法國,確定了資產階級的地位,主張人權思想,強調自我的個性與個人情感。19世紀人們思想的發展體現了當時復雜的局面,而浪漫主義卻占據著主體地位,各種思想受到了浪漫主義的影響。反之,浪漫主義對中世紀報以尊重的態度,浪漫主義多關注有關情感的因素。著名的法國哲學家盧俊就說過,野蠻人要比文明人更有智慧,更高明,更美。總體來說,浪漫主義藝術作品強調自由的創作,主張個性的表現,注重情感與想象的表達。
古典主義認為理性為真理即美,統一道德標準下需要冷靜對待一切事物,將自身的感情與個性抑制其內。相反的,浪漫主義則提倡個性與感情的宣泄,主張信仰高于理性、情感高于理智。浪漫主義作品人物個性鮮明,熱情激昂。《梅杜薩之筏》彰顯了籍里柯強烈的個性與感情。作品中體現出了他的積極浪漫主義情懷,表達了人們處于災難時所受到不公平待遇后作出的反抗與吶喊。
浪漫主義強調情感從理性法則中的徹底釋放,表達形式自由奔放不拘束,創作方法上,浪漫主義宣揚客觀現實上從主動內心為出發點,抒發了對理想熱烈追求的精神,表達語言熱情且奔放,想象瑰麗,表達手法夸張。浪漫主義反對抽象表現與純理性表現,強調畫面描繪的具體性和特征性,注重情感表達,反對一般化與類型化,主張個性化的表述,注重人物性格特點以及精神面貌的描繪,而古典則用一系列的藝術法則束縛藝術創作,浪漫主義反對這一點,主張主觀描繪的自由性、奔放性以及熱情性。藝術家的創造情感會在創作中得到充分表達,反對雕刻版造型與素描表現手段的過分強調,著重強調色彩與光的對比中的飽和色調。構圖動蕩,筆觸奔放且流暢,藝術形象的塑造常運用比喻和象征的表現手法,借此表現繪畫者對社會和美學的理想。
通過《梅杜薩之筏》,籍里柯表現了他對命運的關注,主張人道主義精神,充分暴露出了當時法國政府的無能。因此,《梅杜薩之筏》有著強烈的政治隱喻。
四、浪漫主義繪畫求新求奇的思想態度
浪漫主義和古典主義比較,前者態度更多的體現出了思想上的傾向。官方的很多正統藝術有著很多假象與虛偽,人為痕跡太過濃烈,這些藝術家盡可能的追求野性、自然以及多彩的境界。從中世紀中的文學作品與傳奇故事中獲得靈感。任何激發他們藝術家熱情與想象的事和物都被他們拿來進行創作。這種求新求奇的態度就是浪漫主義繪畫的重要特征。法國浪漫主義則開拓了藝術繪畫作品中的題材與內容,將題材和內容延伸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奇世界當中。
《梅杜薩之筏》是浪漫主義的偉大宣言,作品中,痛苦絕望的老人家與腐爛變色的尸體給人的心靈帶來巨大的震撼,藝術空間與視野因為丑的介入得到拓展,給后面的現代派畫家帶來巨大影響和啟示。畫面中充斥著一線希望,也呈現出了死亡沉寂之感。他們認為《梅杜薩之筏》是一則深刻的政治寓言,還有歷史學家認為法國本身就在木筏上,可以看出浪漫主義求新求奇的思想影響了那時是的藝術界,已經超出了藝術的范疇。
五、浪漫主義繪畫拓展了色彩表現力
色彩在繪畫中擔任重要角色,是重要的形式因素,今天的我們可以隨意駕馭色彩,滿足我們的內心需要。但是色彩的解放卻經歷了非常漫長的過程。古典主義畫家們經歷了文藝復興,他們的繪畫中過度強調素描關系,獨立意義不強。而浪漫主義遵循對比和形式的美學原則。雨果在1823年寫下了《克倫威爾》,對古典的悲劇法則做出了猛烈抨擊,爭取最大的真實與自由,宣揚自然界中的所有事物都可以進行藝術創作。藝術的真實來源于現實的真實,他認為自然界中的事物都需要從兩種不同要素進行對比才能體現出,例如高尚和卑微、雄偉和秀婉、美與丑、人性和獸性、文明和野蠻以及光明和黑暗。
《梅杜薩之筏》中,籍里柯大膽使用了色彩,畫面色調沉郁,具有明顯的光影對比,揮舞的衣裳色彩鮮艷,被海水泡過的人臉頰蒼白,天空蒼茫且昏暗,船桅呈棕色,船桅布為白色,同時有刺眼的金黃色。色彩大量的運用,充分表現出了災難發生時的悲慘,通過色彩中明暗的對比,給人們帶來強烈的視覺感受,體現出了一種震撼的悲壯之美。
在色彩表現上做出努力的還有德拉克羅瓦,德拉克羅瓦是色彩革新者,他用色彩來補充素描的缺點,他的畫室中懸掛著一個色輪,用來分析各種色彩,研究色彩之間的規律與奧妙,他開創了色彩的直接畫法,不像古典主義畫家們畫出素描稿后再進行上色,而是運用色彩直接塑造表達的事物,色彩不再附于素描,有著獨立的意義。他的實踐告訴了人們,表現力方面,色彩起到的作用完全不比素描差。
六、結 語
浪漫主義繪畫體現了和時代解放運動有關的人們的理想與愿望,歷史的作用鮮明,卻帶有一些片面。浪漫主義和古典主義的爭斗中,它給人們開拓出了具有理想、創作幻想以及情感熱烈的世界,產生了具有自己鮮明特色的藝術創作方法,對之后的藝術流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何琳.從《梅杜薩之筏》看浪漫主義繪畫的美學特征[J].書畫世界,2014(01)
[2] 彭虤虤,王楊.十九世紀法國浪漫主義繪畫的美學特征及影響[J].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1)
[3] 錢景長.席里柯是怎樣創作《梅杜薩之筏》的[J].新美術,2009(02)
[4] 左新民.浪漫主義油畫《梅杜薩之筏》賞析[J].大家,2012(07)
[5] 謝麗霞.十九世紀歐洲浪漫主義繪畫[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09(12)
[6] 王一旺.西方浪漫主義風景繪畫[J].中國美術學院學報,2012(01)
[7] 張鑫.中西古典繪畫美學比較研究[J].山東大學學報,2011(13)
[8] 李芳凝.新古典主義美術與浪漫主義美術的對立與融合[J].美術大觀,2010(09)
[9] 化鉉.論歐洲浪漫主義美學與浪漫主義繪畫[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9(08)
作者簡介:
李雯,衡陽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美術教育、設計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