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增長,城市的空間邊界也在不定中延展。對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而言,會在意城市環境的不定性影響著自身的種種變化。而強調空間尺度轉化的多變就能從而避免其人與環境之間的緊張氣氛,更能夠使之和諧共生。
關鍵詞:空間意向 空間邊界 城市設計 環境轉換
首先,空間的概念可以從多個方面來理解,從哲學上面來看是無限延伸的表現,在無限的空間中,除了有和無之外,就是它們所體現著的性質和運動了。在空間中,無限與有限是統一的,其實對于建筑來說,對于使用者而言,空間的真正意義就在于有實有虛相互依存,又是相對靜止和互動辯證的關系,但本質是具有其認知性和秩序性的。
時間是空間的邊界。從這一點來說,很多看似不合理的事情就在一瞬間就合理起來了。空間的邊界在認識上存在的諸多的起點,以我們平常的經驗來說空間都是有所限定的空間,空間中的不定性元素由其主要性質來斷定的。而這些限定空間的范圍就逐步形成了任何形式下的邊界。例如,我們在看一座建筑的時候,一般情形下都是從外置內依次參觀其形制、規模、材料等等建筑的構成要素,而往往會忽略其外墻的構成邊界。把范圍擴大而言,在環境空間當中,一片草地、一片濕地、一片林地,不同材質的不斷改變就形成不定式的空間,也能夠劃定其邊界。空間在其主要的認識上是有點模糊的,但我們往往會以其概念來進行判斷,忽略了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邊界的限定形式,在不定的邊界限定形式下,人就能夠感知其邊界之中的范圍,從而認識到空間的構成,進一步深入其中,而忘卻邊界形式背后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了。
對此,由邊界的認識就可以知道,邊界這個概念不僅是其認識的開始,也是任何空間設計的起點。正好印證了時間是空間的邊界這個大的邏輯。邊界是道路以外的線性要素,城市中的邊界其構成的元素主要有高山、溝渠、河湖、林地等自然的標界,也有其人工的標界,如公路、橋梁、港口和一些耳熟能詳的人造標志。城市的界限不僅會使人形成心理的構成標界,而且也會使人形成不同的心理標界。
根據約定俗成的常識,一般的建筑空間都是由地面、墻面和天花從其實體空間的形式來限定的。因此,地面、墻面和天花都可以視作建筑空間的三種基本要素(圖1)。而具化的“墻”作為邊界最常見的形式,無論中外都是一樣可以感知的空間而不僅僅是在空間手法上的處理而已。
古時候的都城都會有高墻,有的都城還有多重城墻,形成了內、外城。例如,明清時期的北京城,從紫禁城開始,共有四層,足足把一個“禁”字渲染的恰到好處。這些特點決定了“墻”作為邊界,使得空間在這種形式的邊界中能夠完整表現出這一性質來。可能作為狹隘的空間觀念這樣說是小氣了一點,更多的意義是存在于更大的空間形式表象之中。
社會中存在著一些無形的“墻”,似乎在我看來這是更大范圍的空間形式表象。社會中的“墻”自動的圍合成了不同的圈子,圈子內的人際交往是一種態度,圈內和圈外交往有時又是另一種情形。這種交往的態度就決定人是否有能力去沖破那層堅硬的殼。人內心的空間都有一種無比堅硬的膜,在適當的時候不見得能沖破這樣一個圈。當處于一種完全封閉自我的狀態之中,內心在這種空間的包裹下,無形的情緒在這種空間自由的沖撞下,讓自我的情緒在無比極端的空間中得以“舒展”,可能在外人來看那是一種自我的壓抑,但是在我看來那是一種精神的重裝。可能沖不破那種無比堅硬的“殼”,但有時在外在的音樂、文字、影像等等的影響下,會讓自身游弋產生出無比情緒化的思維空間,在整個身體中獲得內心想要的那種精神樂園。
在針對城市設計的空間范疇中,不少人將其設計的對象界定為城市公共空間,然而,蒂勃茲的論斷認為城市設計是一種公共空間領域的物質設計。城市設計是其本身城市空間當中的建筑形式與城市公共空間在人居住的社區之間的環境之融合。主要強調其社區的開放空間,而對城市當中的建筑形式只是作為其城市環境的界面來考慮的。
城市設計就是設計和組織相對于私人領域的城市領域,除非私密空間影響到了公共空間的情況,因為私密空間的圍合處理在設計中屬于空間設計中重要環節,屬于連接公共空間的必要點之一。
對于城市設計的理解仍應以公共空間的塑造為主,這樣才能真正有效的發揮作用。從而給人以在空間的不同界面之中徘徊,讓人性的變化能夠隨著不同的空間而變化,這就是作為城市空間的有效前提。
城市公共空間的基本概念是指城市中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使用的室外的空間。而外國學者佐金將公共空間理解為包容物質社區、地理社區、社會社區、文化識別性等多個內容的容器,認為城市是活動的容器。公共空間具有“物質基礎”和“社會基礎”的雙重屬性。公共空間的物質基礎,主要在強調其本身所帶有的固有成分,更多的涉及三維和設計界面,更多的注重公共空間“開放性”的外在形式和物質性功能,是對城市的體型環境特征的展示。(圖2)
然而,我們對城市與生活的認知、體驗,往往并不是單純的物質形式,而是對種種文化與社會意識的總和,公共空間在當今的社會也越來越多的由多重意義的、相互交涉的社會空間所架構,表現出明顯的社會屬性,反應著城市的性質、經濟特點、傳統文化,等等。人們對于公共空間越來越多地蘊含著公共性的問題都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公共空間具有開放性、可達性、大眾性、功能性等多項特質。方便人們到達、休憩和日常使用,具有提供其活動、感受與有效組織城市空間的作用。
時間這個永恒的主題,也同樣伴隨著城市設計的腳步在前進。無論城市景觀多么更迭,始終是圍繞著城市與建筑之間的空間結構,但這種尺度關系是巨大的,身處在城市空間中的人需要很長的時間來感受其帶來的不同的空間意向所形成的心理感受。但又難于運用類似音樂那樣的實效藝術來進行有效的序列控制。
在一般情形下,初到一座新的城市,本能的常識是尋找參照物或認路。而城市的街道就是其中最為本質的方向,連接著人的方向感。城市的街道不同的用途和其不同聚集點在人的心里都會留下其深刻的印象。
林奇說:“人們習慣于去了解道路的起點和終點,想知道它從哪里來并且通向哪里。起點和終點都清晰而且知名的道路具有更強的可識別性,都能將城市連結為一個整體,使觀察者無論何時經過都能夠在這種大的空間中知道自己的方位。”在這種大空間之中能強調道路的方向感就能使人本身在城市空間之中處于完全知我的狀態。而在邊界處知曉自己身處何處。
在城市空間之中,城市區域的不同劃分是人確認其自身所處環境的要素之一,在這一點上是具有普遍意義的。不斷的城市更迭告訴我們豐富的經驗:我們生活在哪一個區?城市空間作為一種空間的結構性存在,非常有效的分為不同的功能區域,而正是有了其有效的劃分,才使得人對城市環境的感知有著本質的區別,不用的人在同一類型的區域之中也會展現出不同的心理活動,這就是“場域效應”,能夠使人產生不同的城市空間意向與想象空間。
從自身的感受出發,就有多重的身靈感受。大的城市的空間范圍中包含著小的區域性的空間結構,強調著不同的城市意象。人從區域性的邊界出發從而感受出空間所在時間范圍內的不同瞬間,從小的邊界到大的邊界往往可以看出整合的空間效應對于個人的觸動感受,不同的空間整合對于每個人而言都不同的。
然而,對于每一座城市空間意象而言都是出于一種新的出發點,在各種交織的邊界與空間劃分中來回的沖突與碰撞,產生出各種城市的地域特征。讓我們在各種城市的穿梭之中來回感觸,從空間的時間實踐性到空間的時間感受性結合來看,很容易理解空間帶給人的方位性對于置身其中的改變和影響。
最后,綜合來看城市的空間意象,不僅在城市的空間設計中應該具備公共性和開放性的雙重角度來進行思考,更應該提升城市環境的整體品質,這樣更有利于所屬空間之中人的感受,從而改變并影響著自身的活力,進而提升空間的品質與整座城市的精神境界,使人展現出豁達的胸襟。城市的特色也是在不定的空間邊界的不斷劃分中形成的,是長期積淀的結果。
人內心的空間受到大環境的變遷而影響也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發生的。只有隨著城市空間環境的變遷而隨之有變,讓城市在空間意象的塑造中給予人更多的考慮與關懷,那么人生活在城市中才能安逸與快樂,不然就是等待了,等待著時間消磨一切,等待著生命消磨一切,等待著一切的一切隨之消亡。
參考文獻:
[1] [日]盧原信義.街道的美學[M].尹培桐譯.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2] [美]凱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譯. 華夏出版社,2001
[3] 劉先覺.現代建筑理論——建筑結合人文科學自然科學與技術科學的新成就(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4] 羅小未.外國近現代建筑史(第二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
李子文,漢口學院藝術設計學院環境藝術設計助教。研究方向:城市景觀設計。